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相情感障碍:情感像是过山车般变化,他们在躁狂的高潮和抑郁的低谷中徘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相情感障碍:情感像是过山车般变化,他们在躁狂的高潮和抑郁的低谷中徘徊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37466034_7f6724b2019018u36.html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健康疾病,其特点是患者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入抑郁的低谷。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还会对其社交、职业和日常生活造成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症状、诊断、流行病学、神经科学解释到治疗方法,全面解析这一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经历周期性的情绪波动,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这两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之间通常存在间隔期,期间患者可能表现为正常的情绪状态(被称为缓解期)。

双相情感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有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和阶段

根据 DSM-5(《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个极端的情绪状态:

  •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
    持续至少一周的异常和持久的高涨、过度活跃的情绪。在此期间,有增强的自尊感、自大的想法。对危险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此时的思维飞扬,大脑中同时出现很多的想法,就像在同时完成很多项任务一样,让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精神会异常亢奋,睡眠需求明显减少。

躁狂发作是情绪的高涨期,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的活力、过分乐观、冲动行为、不顾后果和减少睡眠需求。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患者参与高风险的活动,如过度花费金钱、冲动的决策,甚至导致社会和职业问题。

  • 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持续至少两周的抑郁心境,丧失兴趣和愉悦感。他们会有明显的能量减退、疲劳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和无望感。注意力难以集中,决策困难。睡眠障碍,可能是失眠或过度睡眠。

抑郁发作则是情绪的低谷期,患者感到极度的沮丧、失去兴趣和愉悦感、能量减退、睡眠障碍等。这可能导致患者社交隔离、学业或职业问题,甚至有自杀的风险。

  • 躁郁混合状态(Mixed Features)
    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躁狂和抑郁症状。个体可能经历躁狂的情绪激动和抑郁的沮丧,而不是明显分离的躁狂和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需要通过观察、病史调查、临床评估等手段,确定患者患有特定疾病。诊断的关键在于确定时间内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无症状期的轮替。需要观察患者在时间上的情绪波动,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以及正常情绪的缓解期。家族病史的存在对于诊断也是一项重要的线索,而只需出现一次躁狂发作就足以确认诊断。对于躁狂发作的诊断,需要注意症状的急剧变化,持续至少7天的症状,以及情绪高涨状态的持续。

流行病学研究

  • 患病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相对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至3%,这可能因地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年龄和性别:通常,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分布广泛,但大多数患者首次发病发生在20至30岁之间。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尽管男性在躁狂发作的发生上可能更为突出。

  • 家族聚集性: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即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的直系亲属更容易患上相同疾病。与第一代亲属(如儿童、兄弟姐妹、父母)相关的人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增加。遗传因素在此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聚集性使得患病风险增加了8至10倍。

  • 共病症:双相情感障碍常常伴随着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及物质滥用问题。

  • 社会经济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可能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增加相关。

与此同时,环境因素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生活事件,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的创伤、丧失、和压力等,被认为是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引起疾病,而是在一个易受损的基因背景上加速疾病的发作。因此,可以看到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是基因和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

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导致的多方面风险和并发症。在病情复发时,患者可能经历严重的后果。

  • 在抑郁发作期间,存在较高的自杀和自残风险,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 而在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和危险的行为,可能导致医学和法律上的问题。这包括财务上的困扰,如债务、贷款、银行禁令和被驱逐等。在性方面,可能发生非计划的怀孕、流产以及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长期来看,双相情感障碍还可能引起社会和职业层面的问题,如社交隔离、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职业无法继续。同时,与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和成瘾行为的关联也增加了病情的综合难度。据统计,15%的患者可能面临自杀的风险,而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也需要被关注。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演变和预后方面,它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伴随着发作的重复和多种并发症。尽管它无法根治,但通过情绪稳定治疗是可控制的,总体而言,在治疗下的预后是良好的。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的并发症是不可忽视的。正因如此,全面的治疗和支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

神经科学来解释双相情感障碍

前面我们说到,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包括两个极端的情绪状态: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在这种障碍中,大脑的 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系统涉及情感的加工和调控,而前额叶和 limbic network(边缘网络)的异常功能与情绪障碍有关。前额叶和 limbic network 的相互作用不正常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特征。这种异常连接可能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和过度激动。通过对情绪冲突的处理,大脑在双相情感障碍中显示出独特的神经活动模式。

神经学研究表明,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大脑的 amygdala(杏仁核)以及前额叶与边缘网络之间的连接存在异常。杏仁核在情绪冲突处理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一功能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受到影响。此外,情绪处理的模式也显示了与正常情况不同的大脑连接。

下图中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大脑功能异常的区域,左边BD > Controls的区域意味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这些大脑区域会比普通人更加活跃,右边Controls > BD则相反。

有关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经发育假设表明,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增加患上该障碍的风险。有一系列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观察支持这一假设:

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存在一种病理性的大脑成熟过程,会促进该障碍的发展。为什么提出这一假设呢?因为双相情感障碍与一些已知具有强烈神经发育参与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些重要的重叠点,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发病年龄接近: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相近,这意味着患者在相似的生命阶段可能经历这两种疾病。

  • 先行的认知障碍:在发生明显的情感或精神症状之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经历一些认知障碍。这强调了神经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共同问题。

  • 情绪和精神症状:两者均表现出情绪(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这可能包括情感波动和幻觉等症状,使得在临床上进行区分变得复杂。

  • 遗传风险的共通:家族中有这两种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其中之一或两者。

  • 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均具有一定的疗效。这表明两者在治疗上可能会共享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控制精神症状方面。

有关该假设的一些例子包括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Oliveira et al. 2014)

  • 产前期:包括营养不良、母亲吸烟、孕妇感染流感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 儿童和青少年期:包括受虐待、忽视、童年时期的压力(如母亲去世)、大麻消费等。这些经历可能对神经发育产生持久性影响,增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

  • 成年期:包括压力、感染(包括弓形虫感染)。这些因素可能在成年期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在首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之前存在的前驱症状,如社交孤立、焦虑、行为问题等。这些症状虽然不具体,但却可能表明神经发育异常。这一观点的支持来源于早期症状的存在,尽管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且没有明显的特定认知障碍。(Cannon 2002, Tikssen 2010, Schimmelmann 2012)

在影像学上的观察进一步强调了神经发育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可能作用。使用脑部影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者发现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个体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前额叶和边缘网络的异常活动,这也是情感调节的核心区域。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1. 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情绪稳定剂,其中锂盐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例如,患者可能被开具锂盐以减缓情绪波动,从而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找到平衡。此外,抗抑郁药如氟西汀(Fluoxetine)或奥氮平(Olanzapine)也可能用于处理抑郁发作。对于躁狂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Risperidone)可能被纳入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CBT,患者学会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比如,如果患者在抑郁期间经常出现“我一无是处”的想法,CBT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想法的不实之处,并学会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 情绪日志记录:患者可以通过记录日常的情感、思维和行为。通过这个过程,患者和治疗师可以一同探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并寻找负面思维和行为的模式。

  • 认知重建:患者学习识别和挑战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信念。例如,如果一个患者在抑郁时觉得“一切都毫无希望”,治疗师将引导他们思考证据支持和反驳这种观念。

  • 情绪调节技巧:学会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以便更好地处理躁狂和抑郁之间的情绪波动。这可能包括深呼吸、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

  • 问题解决技能:CBT 帮助患者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应对引起情绪波动的生活挑战时。这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 行为活动排程:患者与治疗师一同制定并实施积极的行为活动排程,以增加正面体验和提高生活质量。

CBT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帮助主要在于:

  • 情绪调节: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识别和调节情绪,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情感波动。

  • 自我认知:通过挑战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信念,患者能够建立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减轻负面情绪。

  • 问题解决:提供解决问题的技能,使患者能够应对引起情感波动的生活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一位患者在躁狂期可能会表现出过度购物的行为,而家人的支持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债务。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患者解决法律和金融问题,确保他们能够稳步回归正常生活。

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它们的综合应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管理,以促进他们在情感波动中找到平衡,并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各个方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