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代人物画的艺术动脉——香港故宫"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代人物画的艺术动脉——香港故宫"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

引用
1
来源
1.
https://artouch.com/gumeishu/content-156551.html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展览,精选81组97件明代人物画珍品,涵盖约60名明代画家的作品,其中14套(1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三个单元,共分三期展示,每次展出约20套件。通过这些珍贵展品,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明代人物画的艺术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展场照

中国古代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活动为主要内涵,往往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反映时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明代虽非人物画科的高峰时期,但依然展现出对前朝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双重脉络,包括对宋代院体、李公麟白描等不同系统的衍生发展,逐渐形成不同时期与不同画家的风格特色。

宫廷绘画与浙派

明代前期人物画主要承继两宋院体传统,其中戴进(1388-1462)常被后世奉为浙派之首,吴伟(1459-1508)则被视为中坚力量。目前所知不少明代人物画家大都供职宫廷,但除却画史中常提及的大师,仍有大量画师的姓名未有留存。作为明代新出现的画类,〈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图1)便是一卷宫廷画师的作品。该图表现皇帝著便服在御园进行各种体育竞技游戏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鞠、击踘、捶丸、投壶等,场面宏大繁複,生动展现宫廷的娱乐活动。与此卷相类的图绘目前存世有三卷,分别为〈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季赏玩图〉、〈御花园赏玩图〉,后两幅均为私人藏家收藏。根据学者研究,〈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卷在《石渠宝笈》三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档案里,均按该卷外包首清宫题签认定画中主人公为宣宗(1398-1435),而实际图像所绘皇帝形象上则与传世其他宣宗肖像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画中主人公更可能为宪宗(1447-1487)。然不论如何,透过此画仍可一窥明代宫廷画师之人物画风。

图1 明 佚名〈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局部,绢本设色,36.7×690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明代历经洪武(1368-1398)、永乐(1403-1424)两朝的初创,宫廷画院在宣德朝迎来高峰,宣德皇帝也被认为允文允武的艺术天子。目前存世的宣宗御笔绘画尚有不少,且大都有明确纪年,风格则呈现各异的情况,主要包括御笔、御容及行乐射猎图三类。御笔图绘之一的功用是作为赏赐勉励有功的臣子。〈武侯高卧〉(图2)为宣宗赏赐平江伯陈瑄(1365-1433)的作品。该图作于宣德三年(1428),图绘诸葛亮(181-243)躺于竹林之下的悠闲形象。是时明廷迁都北京时日不长,京城附近人口数量大增,而粮米则大都仰赖从南方漕运。陈瑄总督漕运三十馀年,执掌国家命脉之南北漕运。宣宗此时赐武侯画于陈瑄,一方面肯定其功绩之同时又显著有笼络劝勉之意。

图2 明 朱瞻基1428年作〈武侯高卧〉,纸本水墨,27.7×40.5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初建都南京,宫廷画家因多来自相邻的浙江、福建,故而学者将其绘画风格称为"闽浙"画风。刘俊(约1437-1500前后)〈雪夜访普〉(图3)绘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雪夜访问朝臣赵普(922-992)的典故,与《宋史.赵普传》所记文字细节均可呼应,显然应是参考过文字记述。该幅整体画面萧肃清冷,氛围营造极好,全幅唯有皇帝与白马使用白粉敷染,点明主旨人物。倪端(约1428-约1509之后),官至锦衣卫都指挥史,正二品,为已知明代宫廷画家中之最高官职。〈聘庞图〉(图4)绘汉末三国时期(220-280)刘表(142-208)礼聘庞德公的故事,与〈雪夜访普〉相较,其山水所占画面比重明显加大,人物开脸也更加圆滑,衣褶结构虽仍有宋代遗範,但用笔已变化为抖动的钉头鼠尾描法。

王諤(1461-1541),弘治朝时供职仁智殿,孝宗(1470-1505)称其为"今之马远也"。王諤存世画作以边角构图为主,山石亦有一类以尖峭的形态展现,用笔多辅以保水量较大的大斧劈皴,这点应为其在风格上与马远的近似之处,不过王諤亦有疏淡的简笔作品,如〈送策彥周良还国图〉(京都妙智院藏)等一类存世,暗示出画家所掌握的多面画风。此次展出的〈踏雪寻梅图〉(图5)主山颇具董、巨遗意,用笔轻快爽朗,人物衣褶虽用粗笔但仍以方折劲健为尚,马匹动态蓄势待发,足见深厚绘画功底。

左:图3 明 刘俊〈雪夜访普〉,绢本设色,143.2×75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中:图4 明 倪端〈聘庞图〉,绢本设色,163.8×92.4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右:图5 明 王諤〈踏雪寻梅图〉,绢本设色,106.7×61.8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取自北京故博物院故宮名画记线上典藏系统。

明中吴派崛起以后,浙派几乎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有"狂邪学派"的诋誉,不过浙派晚期画家所拥有的娴熟技巧和大画面把控等众多能力也应同样受到肯定。此次展出的晚明浙派画家朱邦(活跃于15世纪中晚期)〈人物图〉、朱端(活跃于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期)〈弘农渡虎图〉、张路(约1464-1538)〈凤凰女仙图〉、蒋嵩(活跃于16世纪)〈归思图〉、汪肇(活跃于16世纪早中期)〈婴羊图〉皆为此类,这些作品之前均较少公开展出,藉此可一窥晚明浙派画家的多样人物画风。

古意与风雅: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开始,吴门画派开始取代浙派位置,占据画坛的主导权力。后世多以吴门四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约1494-1552)作为其代表。明代吴派至文徵明时期发展至顶峰,以其为中心围绕了庞大的画家群体,包括陆治(1496-1576)、钱穀(1509-1579以后)等。"兰亭修禊"是吴派画家惯常图绘的主题之一,有学者认为文徵明在此一图式于吴派的成立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文徵明不仅鉴赏过多件重要版本的〈兰亭序〉墨迹,对此主题亦曾绘过多幅。北京故宫藏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图6)为其73岁时所绘,采用书画并举的长卷形式,前图绘于金笺纸上,后文并书〈兰亭集序〉全文,拖尾亦附多位吴派画家题记。与一般前代着重描绘人物细节以区分身份之兰亭修禊图式相较,该图人物退居画面次要位置,山水空间显著加大,人物用笔具有圆中有方的特色,此些特征于后来吴派画家兰亭修禊主题图绘中亦可所见。

图6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金笺设色,60.1×24.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唐寅是明代画家中掌握多种人物画风格的多面手。他早年与杜堇(活跃于1465-1509)熟识,中年开始师法周臣(约1460-1535)。董其昌(1555-1636)曾评其画"唐伯虎虽学李晞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以往唐寅人物所受关注者多为仕女,不过实际上他的人物画主题涉及十分广泛。本次展览展出的三幅〈风木图〉、〈观梅图〉、〈王公拜相图〉即皆非仕女题材。其中〈风木图〉(图7)所绘两棵枯败树木之间置一掩面人物,用笔简洁,与整幅画面萧瑟氛围衔接融洽。风木,典出《韩诗外传》,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养。此幅为唐寅为希谟而作,当可置于明代吴门孝子图绘的文化语境中理解。

图7 明 唐寅〈风木图〉,纸本水墨,28.5×108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以精细工致的画风著名画史,此次展出的四件作品分别为〈临萧照高宗瑞应图〉、〈职贡图〉、《人物故事图》册与〈兰亭图〉。晚明以后,仇英作品在市场中备受欢迎,追随模仿者蔚为壮观。有学者即认为《人物故事图册》(图8)可能为多位中晚明时期具有一定水平但水平不高的画工合绘之作品。另一幅长卷〈职贡图〉(图9)虽从现世以来被认为是流传有绪的真迹,但在画幅中明显的挖款痕迹及后方文徵明题跋都十分可疑。在明后期的苏州画坛与书画市场上,不同层次的职业画家都有制作仇英的伪作传世,可见仇氏画风所受当时不同消费阶层的追捧程度。

图8 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一开,绢本设色,41.1×33.8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9 明 仇英〈职贡图〉局部,绢本设色,29.5×580.3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世俗与奇变

随着大师迭出,晚明时期人物画再度迎来中兴局面,风俗画与奇变风格将此期之人物画成就再度推向高峰。在慕奇好异的时风背景下,画家愈加着重个性表现,发展出高古而具有奇变特征的人物画新风。丁云鹏(1547-1628后)、吴彬(活跃于1573-1620)、崔子忠(1594-1644)、陈洪绶(1598-1652)作为此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也常被后世学者称为"变形主义"画派。本次展览除展出上述画家作品,亦有晚明风俗画发展之代表,包括张宏(1577-1652年后)〈杂技游戏图〉、袁尚统(1590-1661后)〈晓关舟挤图〉、〈岁朝图〉、佚名(仇英款)〈清明上河图〉等,亦有陈祼(约1563-1639)〈君实小像〉、曾鲸(1564-1647)〈葛震甫像〉等一类融入西洋绘画技法之名士画像。

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生于安徽休宁,以专擅佛教人物画著称。此时佛教在江南地区呈现短暂复兴,当时佛教大德们提倡"禅净融通"、"三教合一"的融通思想,使得佛教与儒道等主流文化完全结合,形成了晚明的"知识阶级佛教"。丁云鹏〈三教图〉(图10)即被视为晚明三教融合文化下的产物。吴彬最初以奇幻意境的独特山水风格受到学者关注,其不仅擅长山水树石,佛教人物亦受时人称颂。早期研究指出吴彬的人物风格可能与西画传入中国有关,后来则又有学者将其置于居士画家的特殊身份理解。吴彬〈佛像〉(图11)一幅绘普贤大士结跏趺坐于白象背上与弟子说法,全幅使用铁线描法,细节刻画精细,颇具装饰风格,很可能为佛教仪式空间布置使用的图绘。

左:图10 明 丁云鹏〈三教图〉,纸本设色,115.6×55.7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右:图11 明 吴彬1602年作〈佛像〉,纸本设色,127.5×66.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陈北崔"分指当时活跃于南北画坛的陈洪绶与崔子忠。崔子忠,字青蚓,山东莱阳人,侨居北京,其1626年所作的〈藏云图〉(图12)为其现存作品中纪年最早的一件。根据画中题跋可知,该图所绘为李白(701-762)赴地肺山以瓶藏云的场面。实际上李白并未有相关典故的文字记录,或为崔子忠独创的画题。因该图指向具备的隐逸思想,因此有学者猜测此图可能显示崔子忠为道教净明道的推崇者。陈洪绶,字章侯,绍兴人,此次共展出其四件作品。他的人物画在晚明颇具鲜明之个人特色,以〈童子礼佛图〉(图13)来看,画中人物面孔、身体均被拉长夸大,衣纹也有明显方圆区隔。作为风格独特的天才型画家,陈洪绶善于将人物形象赋予高古游丝的描法表现,使画面具有浓郁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晚明纷乱时代江南文士共有的家国情怀。

左:图12 明 崔子忠〈藏云图〉,绢本设色,189×50.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右:图13 明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绢本设色,150×67.3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

展期|2023.12.13-2024.11.30
地點|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术》385期〈明代人物画的艺术动脉——香港故宫"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作者:李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