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传说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辟邪神物
远古传说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辟邪神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辟邪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从青鱼石到黑驴蹄子,各种被认为具有辟邪作用的动物及其制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神秘的辟邪之物。
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来源于古代印度梵文音译,意为大狮子。古代织物、军旗、带沟、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像,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像。
青鱼石
青鱼石,又称黑鲩石、鱼惊石、鱼精石、鱼枕石,为青鱼枕骨下方咽喉部一用来辅助压碎螺蛳等硬质食物的角质增生。其色黄嫩,其形如心,干透后坚硬如石,晶莹剔透,如翠似玉,在客家地区奉为珍希物品。
青鱼石古称鱼枕亦作“鱼魫”。可制器或做窗饰,亦可饰冠。《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据传青鱼石有驱凶避邪,防小孩惊吓,纳福纳禄之作用,故名鱼惊石。青鱼石晶莹剔透,如翠似玉,除可以用来把玩欣赏之外,亦是一个民间偏方。在民间习俗中,大青鱼往往会被腌制成青鱼干当作年货。在淹制过程中,上盐后的一两周设法取鱼石,咸味入内,小孩子遇恐慌惊吓时给予主动吸吮,成人遇惊悚感含于舌下,往往能立止其不良感觉。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青鱼石的镇惊作用确有道理。青鱼石主要成分亦为角质蛋白,所以青鱼石可能确有与之类似的功效。
猪惊骨
猪惊骨,民间俗语“猪精骨” ,因来源猪耳内的听骨,其形酷似龙头,左右耳内各一,一厘米见方大小,呈不规则状。猪身上的这两块听骨,具有奇特的天然造型,翻过来看形似鬼脸,覆过去瞧状如龙头,故民间俗称猪惊,或者惊骨。
自古在胶东民间就被视为压惊、辟邪之物。全国各地均有佩戴之习俗,婴幼儿及儿童佩戴者居多。
常用红绳穿起,主要佩戴在10周岁以下儿童手上或脚上,用于压惊、辟邪。过去,哪家媳妇要生小孩了,家里人会到屠户家寻几块猪惊骨,洗刷干净晾干后,在石板上打磨光滑。等到小孩过百日那天,用红绳穿好,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踝上,说这样可使小孩不被邪秽惊吓,健健康康地长大。听到谁家孩子夜间哭闹不止,第二天,邻居往往会关切地问:给孩子叫叫魂吧?并会嘱咐一句:赶快找个惊骨戴上压压惊。
狗牙
狗牙,《礼论》记载:狗属于“至阳之畜”,对于邪有震慑化解作用。狗身上最具有震慑力的是锋利的牙齿,面对危险时可以用狗牙撕咬敌人。
狗牙辟邪在民间流传已久,但不是所有狗牙都可以,这里指的狗牙是黑狗牙,这种说法是根据二郎神的哮天犬形象来描述的,众所周知哮天犬就是黑色的。民间认为狗是有灵性,能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而黑狗更能震慑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他们认为黑狗牙对小孩子夜啼、惊吓惊悸辟邪方面有一定作用。
辟邪狗牙怎么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 狗牙避邪,数量不是主要的,心诚则灵,一颗足以。
- 辟邪狗牙应完整、洁净。污损、开裂、残缺的狗牙不要用。
- 狗牙的尺寸不宜太小,以两厘米左右为宜。
- 干燥易导致狗牙裂开,以在外面涂抹护肤用品,护肤用品里面的油脂可以防止水分流失。
- 勿在太阳底下暴晒,暴晒可导致很快开裂。
- 日常注意保持整洁,防潮防污损防虫蛀。
- 红绳辟邪自古有之,一方面是红色象征着吉祥,另外红色也是代表至阳的颜色。狗牙可以用红绳穿成手链、吊坠随身携带,或者挂在门口、窗户、床头镇宅辟邪。
辟邪狗牙可以做出吊坠、手链等,随身佩戴护佑。一般来说,属龙之人不适合带狗牙,因为生肖上龙与狗属于六冲的生肖。
玳瑁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龟科、玳瑁属的爬行动物。玳瑁体型大,吻略长;头部有对称光滑鳞片,四肢桨形,外侧各具二小爪,尾甚短;背甲棕褐色,有深浅环状斑及浅黄小花斑;头部粟色,每个鳞缝间黄色,具光泽。玳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玳瑁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居的,它们相遇只是为了交配。
玳瑁古名瑁、文甲,且背上又有十三块状如盾形、分三行做覆瓦状排列的鳞片,所以,玳瑁又叫"十三鳞"、"长寿龟"。玳瑁得名也与其功效有关,《本草纲目》:“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娼嫉者,故名。”
玳瑁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称为玄武,是中国四大神兽之一,玳瑁的鳞片花纹晶莹剔透、高贵典雅,在中国古代有"海金"的美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神圣,具有很强的避邪涵义。玳瑁在国际珠宝界被公认为和珍珠、琥珀、珊瑚并列的四大有机宝石之一。
玳瑁的药用始载于《开宝本草》,药用玳瑁多取其背部的甲片。玳瑁性寒、咸、微甘,含角蛋白及胶质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镇惊的功能,主治热病发狂、小儿惊风、高血压、风湿痛肿、痈肿疮毒、谵语痉厥等症。玳瑁的肉亦供药用,能祛风毒,行气血,除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本草纲目》曰:"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
玳瑁鳞片花纹晶莹剔透,高贵典雅,是万年不朽,是装饰收藏之极品,是一种很稀有的材质,可做手镯、眼镜框、项链等,古时多是进贡给皇室的珍品,是王公贵族体现豪华高雅身份的象征。玳瑁鳞片,质地晶莹剔透,花纹清晰美丽,色泽柔和明亮,用它做成的工艺饰品光彩夺目,宝气华盛,品位高贵典雅。在东方人眼中,玳瑁自古以来就是吉祥长寿、辟邪纳福的象征,深得历代皇室贵族、富豪人家乃至广大民众的喜爱。唐代女皇武则天就曾使用过玳瑁手镯和耳环等;
玳瑁角质板有"海金"之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与神圣之风度,并可避邪及镇宅,是历代宫廷权贵们的饰物。背甲还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角质板可制作纽扣、眼镜框、手镯、戒指、梳子、扇把、琴板等物品。《孔雀东南飞》的乐府中,留下了"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脍炙人口之名句。玳瑁,自古以来深得历代贵族或商贾富客之宠爱,被视为传世之宝,是万寿无疆之象征。
貔貅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貔貅是黄帝训导的猛兽。
《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单角为主。
《汉书》“西域传”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有两只角)。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广东湛江的吴川市梅菉头的群众都要舞貔貅舞,或配合国技武术队伍和各式飘色,共同游行表演庆贺节日,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汉武帝将其封为“帝宝”。貔貅形象的工艺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现代,《读史》诗之七记载:“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貔貅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纳食四方只进不出,可招财聚宝。
石狮
石狮,以石材为原材料而雕塑成狮子的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雕塑品。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一般用来与建筑物搭配作为辟邪或装饰用。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不过狮子的原籍不在中国。东汉时,西域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从此,狮子便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了。也在这时,狮子开始被人们认识,也由此被人们雕刻成威武的建筑装饰品。
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现在最早的石狮是东汉时高颐墓前的石狮,在四川雅安。江苏句容县梁朝墓前的石狮,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陕西咸阳市唐顺陵的石狮,是武则天为其母亲杨氏陵墓建造的,是现存石狮的代表性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很难考证从何时起,石狮就成为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作为家宅的守护神而出现。中国的麒麟、四不像神兽及狮子都在不约而同的出现在封建列权的大门前而成为精神领域的豪宅守护神,而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时出现在了东方和西方的家宅文化中。门口的石狮依然是尊贵、不可侵犯的标记。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石狮子在大门两口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也有雕成张着嘴的);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也有雕成闭着嘴的)。大家也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如果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所以有“尊贵”和“威严”的作用。在民间,狮子成为一种勇武、强大和吉祥的化身。民间艺术中,狮子还谐“太师”、“少师”之音,含有职位高升之意。狮子不像龙、凤一类神禽异兽,作为皇家专利,只出现在宫廷艺术的造型中,狮子造型艺术遍及寻常百姓家,即使是普通人家门旁,也可能立上一对小小的石头狮子。
牛角
牛角,是一种中药材,功能主治为化瘀止血;收涩止痢。味苦;必温。归肝;肾经。《纲目》记载:牛角鳃,筋之粹,骨之余、而鳃又角之精也。烧之则性涩,故止血痢、崩中诸病。
牛角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这一信仰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牛角被视为至阳之物,而邪祟通常被视为至阴之物,因此牛角能够克制邪祟。这种信仰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崇拜,其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其强大的阳刚之气被人们所敬仰,甚至被视为能够镇邪的神兽。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还有用铁牛御恶龙、防水患的习俗,这进一步说明了牛角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牛角制品如牛角梳、牛角手镯等,不仅被认为能够辟邪,还寓意着健康平安、生活顺利,这些制品的佩戴和使用,不仅能够驱除邪气,还能够镇静神经、舒缓身心、缓解压力,对保持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牛角除了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辟邪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牛角梳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牛角手镯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黑驴蹄子
黑驴蹄子顾名思义就是黑驴的蹄子。
民间有一种“还魂汤”偏方,其就是用驴蹄子入药。产妇在难产或是产后昏迷时,用未见过光的驴蹄子熬水喝下,传说可以救命,且立即显效,这就是“还魂汤”。未见过光的驴蹄子,就是在母驴肚子里未曾产下的胎驴,因为其稀少,所以民间得到后往往秘藏起来,非至亲遇难处时不用。传说中可以克制僵尸,尤其克制发生尸变的僵尸之类妖怪。曾在著名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多次提到,小说杜撰,未曾证实。传说黑驴蹄子不是什么黑色的驴蹄子,是一种糯米的制品,古代相传糯米对僵尸有克制作用,黑驴蹄子是用糯米采用茅山秘术制成的,形状如驴蹄子,颜色发黑,所以称为黑驴蹄子。如同克制僵尸的法宝一般,盗墓者一般都会准备的,而且只对僵尸有用。另外有传说“黑驴蹄子”本来是马帮的骡马铃铛,很厚实的老铜铃,声音悠扬。可挂在门后做门碰铃。也有考古人员在野外生存为防不测随身携带的,有很好的辟邪和警示作用。在民国初年,西域考古及探险队几乎人手一个。北方地区则传说,在北方农村日常生活,烧炕时,常用麦秸杆、木柴、牲畜干燥粪便等作为燃料。其中牲畜的粪便在牲畜窑里任由牲畜践踏,变干,逐渐有蹄子的形状。于是就被称为“蹄子”。北方地区也多道家传统,将道士称之为“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