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备为何在汉献帝还活着时就敢称帝?两大苦衷令人深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备为何在汉献帝还活着时就敢称帝?两大苦衷令人深思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3028351_121622886

在三国时期,刘备在汉献帝还活着的情况下就称帝,这一举动令人费解。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刘备此举背后的两大苦衷。

刘邦在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以弱小的亭长(类似我们的居委会主任)这么低的起点而成就了这偌大的家业,这其中的心酸和艰难,恐怕也只有400年后他的一个卑微到尘土里的子孙刘备才能体会了。

从后世的史料来看,这两位的发家真的是出奇的相似,比如都是出身卑微:一个村里的泼皮无赖,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商贩;比如都曾在蜀地蛰居:刘邦曾被项羽封到蜀地为汉王,刘备则在蜀地成就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家业……当然,要说不同,那就是,刘邦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推翻暴秦。而刘备则是要匡扶汉室,拯救大厦将倾的汉家江山。

和祖先刘邦的随心所欲不同,刘备得随时随刻祭出“匡扶汉室”的大纛来拉拢人心,这也是刘备得以生存的护身符和最大的底牌。这在当时群雄并起,人心背汉的东汉末年犹如夜空中升起的烟火,照亮了汉献帝焦虑的内心。

其实,除了刘备以外,刘氏王侯基本上还占据着大汉的半壁江山,只不过他们都是各怀鬼胎,大有隔岸观火,从混乱的局势中谋取自己的利益的心思。而这样的刘氏宗亲比比皆是,比如刘璋和刘表。而这些人也是不足以拯救大汉江山的。这种局面直到一个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的出现,才有了一丝的希望。

汉献帝也看到了希望,想方设法的见了刘备。《三国演义》记载,汉献帝见到刘备后激动之情难以言喻,连连说“朕有助矣”,之后叔侄两人就拉起了家常。经过一番交流,汉献帝觉得刘备才是真心为大汉考虑的,沦为布衣尚且如此,足见其心迹,于是尊其为“刘皇叔”。从此,刘备就手持“匡扶汉室”和“皇叔”这两张王牌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

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口口声声“匡扶汉室”的刘备,怎么就敢在汉献帝还活着的时候就匆匆称帝了呢?难道真的是后世分析的那样刘备是假装不知道汉献帝还活着,甚至刘备最开始的时候的目的就是称帝么?

小编认为,刘备之所以敢这么做有以下两个苦衷的。

第一个苦衷,若不称帝则面临师出无名困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临终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身为汉臣,至死不改。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却没有这个顾虑,他一出生就是魏国公子,未曾受过汉朝恩惠。于是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这样以来,大汉的正统就落在了曹魏手中。而刘备匡扶的汉室就这样被曹氏给替代了。

那么,摆在刘备面前的路就只有两条了:一,要么就认怂承认曹魏的大统地位。毕竟汉献帝才是汉朝的法人代表,汉献帝出让法人资格,身为汉臣理当改奉曹氏新老板。这条路刘备显然是不可能选择的。二,要么就是自立为帝,自己扛起大汉的大纛。这也是比较符合刘备当时的处境的。

毕竟,刘备既然要和曹魏死磕,那就需要师出有名。而之前那个“匡扶汉室”已经不适用了,毕竟汉献帝都没有了,自己又去匡扶谁呢?放眼天下,又有谁能比刘备更适合担当起兴汉的重任呢?于是,公元221年,为了师出有名,刘备不得已称帝,续东汉大统,年号“章武”。

第二个苦衷,不称帝则对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无法交代。很多人跟随刘备一方面是其扛起了“匡扶汉室”的旗帜,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刘备真的能建功立业,自己也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可是,眼看着汉献帝也妥协了,甚至还把法人资格让给了曹丕。那他们这群人又算什么呢?不能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吧?

于是,就在曹丕接过汉献帝的皇位后一年,蜀国群臣一直建议刘备也称帝,扛起大汉的王纛。刘备面露为难之色。在群臣的再三建议下,“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实际上这也是正确的做法,毕竟稳定群臣人心也是很重要的。

或许,这才是刘备在明知汉献帝还活着的情况下敢于称帝的苦衷了。而据记载,汉献帝在得知皇叔刘备也登基为帝后,只是哈哈大笑了几声。作为一个末代君王犹如浮萍任雨打风吹而无能为力的日子总算结束了,再加上有刘皇叔这样皇室宗亲替他扛起了兴汉的重任,汉献帝内心五味杂陈却也如释重负。

我想,汉献帝内心肯定也已经原谅自立为帝的刘皇叔了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