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代诗人笔下的岳麓山麓山寺与道林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代诗人笔下的岳麓山麓山寺与道林寺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511891927/95b86dd700101kimg

唐代是长沙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岳麓山麓山寺、道林寺作为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参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座寺庙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以及与唐代诗人的渊源。

麓山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至唐代已成为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曾为麓山寺撰写碑文,长沙马续常所撰对联则概括了麓山寺的地灵人杰: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麓山寺在清代康熙年间进行了最后两次大规模修复,但于1944年毁于战火,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86年以来,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重建后的麓山寺采用“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弥勒殿内供奉弥勒佛和韦陀塑像,大殿由42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藏经阁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遗迹,石拱门集李邕句联云:

万亿香水海;
百千日月光。

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前有“龙井”“玉泉”两口,泉水清洌,形成井池景观。


麓山寺内“龙井”“玉泉”

道林寺位于岳麓山东麓,始建于两晋或南朝,旧时与麓山寺齐名。明正德四年(1509年)前后,寺为守道吴世忠所毁,吴以其木石修岳麓书院。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僧人果如重建,民初尚存,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道林寺遗址所在地旧有二说。一说在岳麓书院左侧,见于清康熙《岳麓志》:“道林寺在书院山左。隋唐时为律院……五代马殷建四绝堂于其地……久废。今果如禅德于顺治戊戌(1658年)重开,渐次兴建成钜观。”一说在岳麓山下空旷之地,即今屈子祠旧址一带。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说:“今岳麓屈子祠为道林遗址,而憩春园北有道林小巷。”屈子祠旧址在今湖南大学知新村,今已改建成职工宿舍。

道林寺为律宗寺院,具体建寺时期无考。律宗法师志道,曾随王奂同游道林寺。该寺建于岳麓山下,到唐时已成为士子习业所在。大约在唐肃宗(756—760)时,唐将马燧在此造藏修精舍,取名“道林精舍”,当时就有“道林三百众”之说。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流寓长沙时,曾游该寺,作有《麓山道林二寺行》,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之名句。

道林寺藏经书十分丰富,但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毁佛事件中被毁。经书虽毁,但佛事未泯,仍吸引不少名士前往参拜。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沙门禅师疏言获准往太原求取佛经,河东节度使司空卢钧、副使韦宙慷慨施之,共得佛经5048卷,于次年运回潭州(今长沙),道林寺再度成为讲经重地。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后经五代马殷重建,借以保存沈传师、裴休、宋之问、杜甫四人为该寺留下的诗篇笔札。

除上述四人外,骆宾王、韩愈、刘长卿、杜荀鹤、裴说、李建勋、齐己等唐五代诗人都曾流连道林,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唐代长沙籍大书法家欧阳询还题写了“道林之寺”之匾。

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题岳麓寺》诗:

一簇楚江山,
江山胜此难。
觅人来画取,
到处得吟看。
鹤隐松声尽,
鱼沉槛影寒。
自知心未了,
闲话亦多端。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46岁始中进士。入梁,以诗得梁太祖朱温赏识,授翰林学士,仅5日而终。其诗主要宣扬“救物”,尝访长沙,对潇湘景物尤有感情,发出“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之感慨。诗工七律,少用典故,不堆砌词藻,平易委婉,有《唐风集》传世。


杜荀鹤画像

唐末五代初,长沙籍诗僧齐已曾住寺中,他读了宋之问和杜甫的诗后,拍案叫绝,即兴题写《四绝亭观宋杜诗版》五律一首:

宋杜题诗在,
风骚到此真。
独来终日看,
一为拂秋尘。
古石先寒泐,
青松脱老鳞。
高僧眼根净,
应见客吟频。

齐己(约860—940)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潭州宁乡人。家境贫寒,7岁替大沩山寺放牛。性颖悟,常于牛背哼小诗,寺僧以为奇,劝其出家。出家后先在宁乡沩山峒庆寺,后栖衡山东林。酷爱山水名胜,遍游江南,以诗名享于时,在长沙留有许多佳作,沩山存其故居。门人辑有《白莲集》10卷、《白莲编外集》10卷和诗论《风骚指格》1卷。


齐己画像

宋治平四年(1067年),文学家、枢密院事蒋之奇尝游四绝堂,作记曰:“沈、杜固无闲言,裴本学欧阳询书,寺幸有询四大字,当为一绝。又不应近舍韩愈。” “不应近舍韩愈”指的是“道林之绝”中不要舍弃韩愈的《陪杜侍御游岳麓道林两寺》诗。韩愈诗中云:

长沙千里平,
胜地犹在险。
况当江阔处,
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
青山上琬琰。
路穷台殿僻,
佛事焕且俨。

于是,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潭州知州周必大终将“四绝”又加上欧阳询书和韩愈诗,衍为“六绝”。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任荆湖南路提刑使时还作过一篇《道林寺衍六堂记》。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贬为:朝州刺史,道经潭州,游览长沙罗洋山、岳麓山等名胜。倡导古人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韩愈画像

唐代吟咏长沙麓山、道林二寺的诗还有很多,仅从诗题看,就有骆宾王的《春晚从李长史游岳麓道林》、杜甫的《麓山道林二寺行》、刘长卿的《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李群玉的《长沙元门寺》、裴休的《题泐潭寺》、裴说的《道林寺》、李建勋的《道林寺》等等。其中,刘长卿的诗吟道:

山僧候谷口,
石路拂缘苔。
深入泉源去,
遥从林杪回。
香随青霭散,
钟过白云来。
野雪空斋掩,
山风古殿开。

绿苔、泉源、深林、野雪,细腻地刻画出岳麓、道林这两座大寺周围引人入胜的景色,而青霭、白云、山风、古殿,又使人领悟到一股佛教的空灵出世之气。

湘籍诗人李群玉《湘西寺霁夜》则描绘了一幅冬季岳麓、道林两寺的夜景:

雨过琉璃宫,
佳兴浩清绝。
松风冷晴滩,
竹路踏碎月。
月波荡如水,
气爽星朗灭。
皎夜千树霜,
峥嵘万岩雪。
后山鹤唳断,
前池荷香发。
境寂凉夜深,
神思空飞越。

松风、月波、朗星、霜雪,山中寺庙的夜景寂凉而高洁,加上飘来声声鹤啼与阵阵荷香,不由令人神思超然飞越。这些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寺庙众多、佛教兴盛的情景。

在众多咏麓山、道林二寺的诗中,刘长卿、李群玉的这两首堪称上品。

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贬谪漂流之感慨和山水隐逸之闲情,曾泛游长沙、宁乡、浏阳各处名胜。擅长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含蓄温和,清雅洗练,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有《刘随州诗集》行世。


刘长卿画像


李群玉画像

李群玉(约813—863),字文山。澧州(今澧县)人,诗笔妍丽,文采倾动一时。大中八年(854年)经裴休引荐,授弘文馆书郎。上表进诗300篇,受宣宗赏识。856年裴休罢相外任,群玉亦去官。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又被延至幕中,后漫游各地。尝游长沙岳麓山,与长沙诗人王璘相遇,二人竞相联句,传为佳话。当王璘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的绝句时,李群玉不觉倾倒,连叹“好句、好句”。有《李群玉集》传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