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通用、行业、场景大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一分钟了解通用、行业、场景大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AI大模型作为智算时代的核心“产物”,被广泛关注。从技术迭代和应用角度,大模型可分为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以及场景大模型(垂类大模型)。本文将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方式,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这三种大模型的特点和区别。
智算中心从集群建设到应用落地的大致流程
现阶段智算中心的关注重点通常在产品供应和方案设计上(因为GPU缺卡、方案规模大),但这仅仅是智算中心业务的开端。整个流程还需要经过以下五个核心阶段:
- 集群建设(含调优)
- 数据准备
- 模型训练(含微调)
- 推理压缩
- 应用落地
每个阶段都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了解这个流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三类大模型的特点分析
通用、行业以及场景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型模型,它们在设计理念、应用范围、训练数据和功能特点等方面各有侧重:
通用大模型:是指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预训练模型,它们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能够捕捉到语言的普遍特征和知识。通常使用互联网上海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文章、网页等,涵盖多种主题和领域。它是行业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的基础。
行业大模型:是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如医疗、金融、法律等)定制的模型,它们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行业相关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优化。除了通用数据外,还会包含大量的行业专业文献、报告、案例等。其专注于特定行业,能够理解和生成行业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术语,相比通用大模型更加专业化和精准。
场景大模型: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客服对话、问答系统等)设计的模型,它们在通用大模型或行业大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场景进行优化。包含特定场景下的交互数据、用户反馈等,往往涉及客户的内部数据,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
三类大模型对“训练数据”的类型、体量、安全性要求等都有差异。
如何形象且直观地理解三类大模型
经过与很多客户交流,我认为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大学生培养非常类似:
通用大模型好比高中毕业:大家接受到的教育和教材都是通用、公开和类似的,高中毕业后具备的是基本的技能,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基础类工作的需要,但对于特定专业领域的工作是无法胜任的。
行业大模型好比大学毕业:高中生考上大学后,可根据个人发展,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根据专业不同选修不同的学科,教材也有差异化。修完固定学分在大学毕业前往往还需要进行校内或者校外的实习,检查学习的技能能否更好的胜任工作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持续改进,逻辑就和模型的微调类似(发现不足持续优化)。
场景大模型好比岗位培训: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所学专业选择应届毕业生,普遍共识是应届生距离真正独立工作还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培养。这时公司(正规的大公司或者用人单位)通常会安排导师经过3-6个的一对一带教才能入门,所学的内容通常是公司或单位的内部数据,对安全性要求高。和场景大模型的逻辑很类似,而且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学习。
通过这种类比,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三种大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