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休学的孩子,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
帮助休学的孩子,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
新学期伊始,不少家长都面临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休学在家,迟迟无法重返校园。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经常接到家长们的求助,他们希望我能帮助孩子快速树立起重回校园的信心。然而,心理工作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要帮助孩子重返校园,也许从决定让孩子休学时就开始,家庭就可以对复学这个目标做相应的准备。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前后,都会接到一些朋友心急火燎的求助讯息,他们的孩子可能因为心理问题或其他原因,已经休学了半年到一年,家长们都寄希望孩子在新学期时可以顺利回归学校,但发现孩子依然没有做好复学的准备,甚至在谈到回校时,孩子或沉默不语、或和家长爆发激烈冲突,家长们感觉束手无策、非常痛苦。
此时向我紧急求助的家长们,总希望我可以通过一两次和孩子的沟通,帮助孩子快速地树立起重回校园的信心。其实,心理工作并不是总能有快速神奇的疗效,要帮助孩子回归校园,也许从决定让孩子休学时开始,家庭就可以对复学这个目标做相应的准备,而在其中,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给自我以反思的空间
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疾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可能还是非常回避、甚至是灾难性的话题。但伴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会被这篇文章标题所吸引的家长们,相信也都逐渐意识到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疾病,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会影响孩子整体的健康发展。
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理解,取决于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哲学等诸多方面,而家长自身所处的状态也起到很大作用。
乘坐飞机时遇到紧急情况,携带年幼孩子的父母,应该先给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再去照顾孩子。这绝不是家长自私的表现,而是当孩子还不具备足够的照顾自我的能力时,家长需要先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理智的决定,才能保护好自我和孩子。
当十几、二十多岁的孩子面临需要休学的情况,相信这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大危机。孩子们并不是总能厘清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更不清楚如何摆脱困境。如果孩子沉溺在困境中无法喘息,他们是很需要家长给他们提供代表安全和关爱的“氧气面罩”的。
但在工作中接待因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家长时,我有时会遇到一些家长对孩子显而易见的困难视而不见,完全否认孩子存在的消极风险,只是一昧指责孩子不懂事、学习怠惰,或责怪学校不负责任、耽误孩子,也有的家长会情绪失控、又哭又闹。其实,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他们也不清楚孩子为何会遭遇如此困境,当孩子出现持续的学业成绩下滑、明显的消极厌学情绪时,对家长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晴天霹雳,这时的家长会和孩子一样身陷困境、甚至是危机时刻。
当人面对难以处理的困境时,都希望有他人能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家长“潜意识”里希望“制造”问题的孩子最终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很常见的期待。
旁观者清。家长们若能从自身的焦虑无助中跳脱出来,去思考,成年的家长都无法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寄望自己的孩子能理解、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孩子是否也是一份过于沉重的期待?这份过于沉重的期待,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转化成无形的压力,可能进一步造成恶性循环。
当家庭遇到严重的困境时,有人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做出理智的判断,这对维护家庭的和谐、有效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自己比孩子更成熟、睿智,即使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存在很多困惑,也会基于对孩子的爱,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
如果家长们希望亲子沟通是可以不断地增进感情、解决问题,那么当家长自己仍然一筹莫展、愁容满面时,给到孩子的各种“以爱为名”的说教、指责甚至是打骂,通常对解决问题没有正向作用,还会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
给自己留有空间吧!当家长们头脑不冷静、思路不明晰时,意识到自己的迷茫和无助,保持一种反思和观察的态度,暂时不去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也是一种智慧。
给自我以温柔的对待
肯定不少家长会说,要做到这些太难了!许多家长之所以无意识地将解决的问题的责任“甩”给孩子,确实是因为家长也觉得自己无法承担这部分责任。
当家长被告知孩子需要休学时,家长可能会感受到非常的困惑无助,也会感受到羞耻和自责。“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类似这样的社会观念,过于简单化地将孩子的成长问题都归因为家长的养育方式,而忽略了社会环境、时代变革、经济状况、个体水平、智商差异等多因素综合的影响。
家长越觉得自己犯了错、孩子的行为让家庭蒙了羞,就越不容易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无法向外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资源。
其实育儿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似乎除了家长们,参与育儿工作的其它人员,如老师、医护人员、月嫂等,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而且在职期间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因为专业的知识需要实践和反思才能转化为有益的经验。
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即使有满腔热情,遇到棘手的学生问题时也可能会束手无策,他可以向更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也可以通过案例研讨获得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如果使用这样的思路,那么缺乏知识和经验的家长,在育儿过程遇到困境就不足为奇了。
希望自己在引导孩子时完全不会“行差踏错”,是家长对于自我身份过于理想化的期待。
在遇到象孩子休学这样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家长过分感到羞耻和自责都可能是一种自我苛责的表现,这既不利于家长主动去寻求解决困境的资源,也可能导致家庭的氛围进一步的压抑,使休学在家的孩子不自觉的承担起他们还无法承担的责任,这可能进一步触发孩子的心理危机。所以家长在危急的情况下,自己先去佩戴好“氧气面罩”,照顾好自己,也是对孩子和家庭的一份关爱。
但是,知易行难,有家长会说孩子都这样了,我怎么还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开心得起来呢?在莫言的散文集《不被大风吹倒》中,有一段描述了他和母亲的故事。
在莫言幼年时,因为生活的困窘,有一段时间村里接连自杀了几个女人,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有一天回家后发现母亲不在,年幼的莫言吓得哭了起来,母亲追问后知道原因,就对他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这句话所包含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莫言也写到母亲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所以,父母自己的心理健康先开始调整、“建设起来”,会成为家庭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家长们被育儿过程中阶段性的困难所折磨时,有时会怨愤地觉得这些都是孩子的过错或社会的现实问题造成的,而忽略了痛苦的体验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家长们来说是如此,对孩子们来说亦是如此。
当家长们总是陷在怨恨抑郁的情绪中时,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折磨。在困境中依然能歌唱,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乐观甚至是诗意的人生态度,但对那些从小缺乏关爱和鼓励、生活中较多磨难、长期陷于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家长们来说,这样的目标可能会让他们感觉难以企及。
其实每个人应对困境的方式不同,有的更积极,有的更内敛。而我日常接触的很多家长,都非常坚韧勇敢,面对困境不会轻易放弃,但有时他们会囿于做家长就应该从容淡定、应对自如的刻板印象,或被自己面对孩子困难时感受到的怯懦退缩所吓到,这些内心冲突真得会让一些家长们对自我充满指责,而无法看见和肯定自身的坚持与勇气。
给自我以温柔的对待,当家长们更允许自己经历育儿过程中的困难时刻,就会更允许自己被好好地对待;当家长们能够好好对待自己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和支持孩子。
给孩子以足够的理解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在轮下》中,主人公汉斯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最好的学校—神学院,但在入学后,他的成绩从开始的名列前茅到逐渐下滑,最后完全无法跟上学习的节奏,不得不休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将这些归因为汉斯学习上不努力,结交了“坏”朋友,对他有很多的批评和指责。
但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在考入神学院之前,汉斯就被要求不断地去学习,他没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自我意愿和调适情绪,那时就已经出现不少考试焦虑的症状表现。而在进入神学院后,汉斯遇到了适应新环境、应对学习压力、和朋友相处等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一时无所适从,他只能依赖以往曾经“有效”的模式,即不断增加学习时间,压缩休息时间来缓解他面对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最终汉斯心身不堪负荷,学业退步其实只是他所面临困境的一个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的开篇,汉斯就是一个被神话的孩子,家乡人认为他“简直就是神的化身”、“前途早已确定”。背负着如此高的期待,汉斯在休学回家后难以自处,意外溺水而亡。在他的葬礼上,校长惋惜地说“这孩子本来能有出息的,只可惜天妒英才”。在汉斯不断被神化的过程中,令人可悲的是,他自始至终承载着不断创造荣耀的期待,他内在的痛苦和无助始终没有被真正的看到。
汉斯的故事在今天仍有相当的警示性。当一个青少年不得不离开学校时,他的困难不能仅仅被简化为学习态度或学业成绩的问题。在我接触的青少年家庭中,有不少家长也会说,孩子要不是那次大考身体不好/发挥失常/沉迷于游戏/碰到了那个很不喜欢的老师,他本应该去更好的那个学校。可能家长在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把孩子的现状看成是某种失误、苟且甚至耻辱,有深深的不满和惋惜。家长和孩子都会希望在复学后,孩子能够逆风翻盘,从而一雪前耻,甚至光宗耀祖。
这样的愿望本身并不是问题,但需要家长把目光放在真正的孩子身上,给孩子以足够的理解,去思考这个目标对目前的孩子合适吗?是会激励到孩子、还是有可能压垮孩子?
当孩子需要休学在家时,孩子不仅可能表现出寝食不安、持续的身体不适、社交退缩或回避等外在表现,在孩子的内心,也可能会对自我有很多的质疑和担忧—如果自己不能达到家庭和社会的期待,这个不让他人和自己满意的“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虚空的哲学命题,而是青少年遇到挫败时自然会浮现的人生思考。有的孩子会质问家长:“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你还要我怎么样?”也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我糟透了,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让你满意,那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准备好如何回答了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谈何容易!尤其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质疑时会感受到很困惑和无助,我已经对孩子这么好了,为什么他还会指责我?如果孩子对他的生活觉得那么没有意义,那我的这些关爱算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给孩子以持续的支持
当家长一时感觉无法和孩子沟通时,可以允许自己先退一步,给自己一定的关照,也思考一下发生了什么,在稳定好自身状态的情况下,家长们就更有可能去理解和消化孩子的脆弱迷茫,并借助以下策略帮助孩子一起应对这些困难。
01 用言语向孩子传递关爱
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和孩子能够理解的程度,把对孩子的关爱和担忧传递出去:
▷ 我们听到你说觉得自己糟透了,我们也很难过。
▷ 我们非常喜欢你,也很关心你,但是很遗憾,好像这些被你感受为一种压力,或者是某种逼迫。
▷ 爸爸妈妈很抱歉没能把我们对你的爱,以你能感受到的方式传递给你。
▷ 我们知道即使你休学在家,也在努力做各种尝试,但没有取得你想要的结果,你肯定也很沮丧。
▷ 如果以后还有你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也请你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很在意你的感受,也希望能帮助到你,你的存在对我们很重要
▷ ......
家长们可能并不习惯这样和孩子沟通,或者觉得我只要在行动上表现得爱孩子就行了,言语并不重要。曾经有一位休学的学生告诉我“在家的日子很难熬”,他经常会陷入一些“消极的情绪”,并且在“情绪最恶劣的时候,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不在乎家人,不关心任何事情”。处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孩子想法容易消极悲观,家长及时的语言表达,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家长对于自我的关心,夯实孩子对于自我存在的信心。
02 用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爱
即使对于休学时一直“宅”在家里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总是对孩子疾言厉色或苦口婆心的训诫,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持续鼓励孩子参与到一些家务活动或人际社交中。在休学后、尤其是当家长被告知孩子有一定的消极倾向后,家长可能对那些曾被“神化”或寄予厚望的孩子,从原来极端的高要求逆转成了没有要求,这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孩子的自信与乐趣的来源越是丰富,孩子越能体验到存在的价值。长期的学习也可能会使孩子在除了追求学业以外,感受不到生活的其他乐趣。
这个时候鼓励孩子为工作一天的父母准备好晚餐,支持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都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感受学业以外生活的实感;人际互动也有利于孩子走出家门,增加孩子的价值感,有可能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孩子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亲子之间有一些冲突,家长能在面对孩子受挫后,依然回到孩子身边,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要求,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真切的关爱。
家长不必苛求自己总是能做得很好、亲子沟通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家长在面对困难时不挫的勇气、不懈的努力,这些都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一种良好的示范。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会觉得文章中对孩子的解析和自己对孩子的理解相去甚远,自己没法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努力,也觉得要做到上述这些沟通方式非常不容易。训练自己改变思考和表达的方式,这本来就需要不断的实践。当家长长期陷于焦灼的情绪无法自拔、始终觉得难于理解孩子的状态、无法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时,可以考虑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家长的这种态度也在告诉孩子,没有人是万能的,当有力所不能及时,擅于寻求外界资源的支持,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孩子的成长难免遭受逆境、经历痛苦,但危机中通常也蕴藏转机。家长持续的陪伴与激励,不仅会成为孩子扭转逆境的信心,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坚韧和成熟。
作为本文的结束,我想以前面那位休学学生的经历为例,与各位身处困境的学生家长共勉。这位学生在多方帮助、尤其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半年后复学,顺利完成了学业。他告诉我“我为自己重新站起来感到自豪”,“我挺感激自己能拥有这一段时间和经历的,因为这些让我变得越来越成熟”。
本文作者:王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