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餐企如何提升“门店盈利能力”?
微利时代,餐企如何提升“门店盈利能力”?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消费力下降的大环境下,餐饮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微利时代的到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综合利用社会资源能力的竞争,看谁的效率更高。未来餐饮行业门店的竞争,比拼的就是“经营效率”。
聚焦 “母店模型”,面向结果经营
开店是门生意,盈利是一切的前提。所谓的“面向结果经营”,其实就是聚焦利润增长。当然,这并非指每一个岗位都要直接获取利润,而是说不同岗位的权责利体系需围绕“提高利润”来设计。
当前餐饮行业的激烈内卷,主要是“供给大于需求”所致。换言之,现在市场上有大量门店都“内功不足”,不是靠“科学经营”,而是凭着“本能”来扩张。这通常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随着时间和门店数量的扩张,组织内积累了大量诸如沟通协调效率低、流程设置复杂、质量管理不稳定等隐性成本,难以根除。
第二,由于组织熵增,内部处处是阻力,无法应对竞争新形势。
那么,具体该如何梳理呢?
提升盈利能力,从内部成本核算调整开始
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一下门店经营的整个营收链路。首先是大的模块链路:顾客为门店提供收入,门店为总仓(或者工厂)提供收入,总仓(或者工厂)再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提供收入……谁给你收入,谁就是你的客户,你的经营指标就要对谁负责。
接着是门店内部的业务流程:前期采购食材、进行粗细加工、烹饪制作、出餐、提供服务、收档……将所有流程梳理出来。这样,每个环节交付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就清楚了,通过什么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流程的有效性也就明确了。
一般来说,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确定各岗位的结果指标结构(量化目标)、建立主业务流程体系(划分责权利)、制定作业标准体系(使 SOP 具有可执行性)。
确定各岗位的结果指标结构,即为每个岗位设定明确的量化目标,让员工清楚知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主业务流程体系明确了各个岗位在业务流程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避免职责不清及推诿扯皮。
作业标准体系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有可执行的标准操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而在餐饮成本管理方面,管理者务必重视损益分析。依据门店实际情况,进行收入分析、成本分析、毛利率分析、费用分析、净利润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运用“5why 分析法”,针对具体问题不断追问“为什么”,这能够帮助管理者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原因。
销售结构管理
除了组织内提效,还需关注销售结构,聚焦于顾客喜爱、毛利可观且生产效率高的产品上。比如菜品,可借助 BCG 矩阵模型,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明星产品(高销量、高利润)、金牛产品(高销量、低利润)、问题产品(低销量、高利润)和瘦狗产品(低销量、低利润)。识别现金牛菜品,大力推广明星菜品,找出并评估问题菜品,淘汰瘦狗产品。
当然,这些动作的背后是更为细颗粒度的管理。门店要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比如通过海微的 SaaS 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建立新的经营单元和考核机制,对各门店每周的成本损耗、菜品毛利率、原材料损耗等进行预警式的自动化管理,从而精准找到成本异常点,最终实现门店盈利能力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