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怀瑾先生:人生除此,别无大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怀瑾先生:人生除此,别无大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8781517_121124392

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从古至今,无数哲人智者都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通过老子装死的故事,展现了得道之人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本文将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探讨这一深奥的哲学命题。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老子装死的故事,展现了对生死的独特见解。当老子的朋友秦失来吊丧时,他既不哭也不笑,只是大叫三声就离开了。这一行为引发了老子学生的质疑,秦失回答说:“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他认为,真正的得道之人,生死不应该影响其内心,而老子的学生们却表现出过度的情感反应,这反而证明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道。

生死如梦

庄子认为,得道之人应该达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境界。活着就像是张开眼睛做梦,死了就像是闭上眼睛做梦,本质上都是在梦境中游戏。这种观点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有共通之处,都强调了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因缘所生

南怀瑾先生在《禅海蠡测》中进一步阐述了生死问题。他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的变迁,从整体来看,生命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生命的变迁就像水波的分开与合拢,所谓的生死只是分段式的变迁。在生命的轮回中,没有主宰者,既不是自然的安排,也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因缘所生。

结语

南怀瑾先生通过解读庄子的《齐物论》,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超脱生死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上,更体现在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