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为什么与六部尚书一样?
唐朝宰相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为什么与六部尚书一样?
唐朝的中央官制被后世称为“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以及尚书左右仆射)是宰相,而六部尚书是三省的下属。有意思的是,唐朝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与六部尚书一样都是正三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众所周知,唐朝的中央官制被后世称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以及尚书左右仆射)是宰相,而六部尚书是三省的下属。有意思的是,唐朝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与六部尚书一样都是正三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汉武帝亲政后建立“内外朝”,少府的下属机构尚书台就此成为“内朝”的秘书机构。光武帝登基后推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改革,由皇帝亲自主持尚书台。这样一来,尚书台从“内朝”的秘书机构变成了“内朝”本身,成为东汉朝政运转的中心。外戚和宦官都要控制尚书台来掌权。
到了三国时期,尚书台(后改为尚书省)的权重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于是曹魏建立了中书监(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割尚书省的权力,制衡尚书省。因为西晋全盘继承了曹魏制度,所以曹魏中书监和门下省制衡尚书省的制度在三国统一后推行天下,为后世政治制度的正源。
然而曹魏和西晋虽然建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并没有改变朝政以尚书省为中心的整体结构。正因如此,魏晋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制度上依然还是尚书省的辅助机构,名义地位要比尚书台低。作为尚书省的辅助机构,中书省、门下省与直属于尚书省的诸曹的地位差不多。
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尚书省的辅助机构,所以北魏建立品级制度后,中书令、门下侍中与尚书省的诸曹尚书一样都是“第三品”。北齐继承北魏的制度,中书令、门下侍中与诸曹尚书也都是“第三品”。直到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才不再是尚书省的辅助机构。
但隋朝中央官制的主体是继承了北魏和北齐,所以隋朝虽然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并立,但中书省、门下省得品级依然与六部尚书一样是“正三品”。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唐朝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品级自然也就与六部尚书一样。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