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科室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H医院为例
公立医院科室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H医院为例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全面的科室运营指标分析体系,成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关键。本文以H医院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科室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医院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发展,医院信息化不断深入,医院门诊、住院以及医技等各个领域广泛地运用了相关的信息系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HIS系统、电子病历、LIS系统、PACS系统、手麻系统、金算盘财务核算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但是各个应用系统与HIS系统之间没有做到较好的互联互通,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可见,实现不同系统不同数据结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医院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是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财务人员转型不到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公立医院面临深化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势在必行。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是要完成财务人员从核算会计到业务科室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型。然而,财务人员转型面临着信息化水平落后、财务人员与业务联系不足、业务经验及数据挖掘能力不足、数据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经济运营指标分析系统,减少财务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是实现财务人员转型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对科室运行主体而言,财务数据可读性差
目前,公立医院主要通过财务数据评价科室的经济运营情况,财务报表是传递财务数据的主要方式。然而,科室运行的主体主要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以及护士长等医疗工作者,通过财务数据来分析科室的实际运营情况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科室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构建
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构建方法
首先,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座谈法等方法,深入科室一线收集科室主要负责人对科室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理顺各个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需求更加规范。最后,按科室性质分类,从财务专业视角对科室需求进行量化,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和优化科室经济运营的重要性指标,逐步完成科室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建立。
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构建结果
根据公立医院科室经济运营的实质内容,将科室的基本情况、工作量、药品占比、耗材占比、次均费用、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经济运营指标分成五大类,依次为科室基本情况指标、公立医院监管指标、科室患者次均费用指标、科室医疗收入明细指标、科室成本核算指标。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格式相对较为固定,进而保证了各期间可利用分析法和图表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科室基本情况指标:科室基本情况指标主要包括:科室人数、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加床总日数等信息。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科室人员规模以及科室工作量。
公立医院监管指标:本文结合河北省对三级公立医院相关指标的监管要求,以H医院为例建立该类指标,主要包括:药品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卫生材料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检查化验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医疗服务性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不含国家谈判药品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科室经济运营情况是否符合河北省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要求。
科室患者次均费用指标:为了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科室合理用药,按门诊及住院收费情况设置该类指标,主要包括:次均门诊费用、次均门诊药费、人均住院费用、人均住院药费、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和每床日平均药费。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每门诊、住院人次收费水平情况。
科室医疗收入明细指标: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收支结构在科室的发展和管理乃至整个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类指标主要包括:科室医疗收入、人均收入、门诊收入项目、住院收入项目,并以饼形图展示门诊、住院收入项目构成。
科室成本核算指标:在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下,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已成为公立医院的共识。根据H医院的实际情况,将科室总成本按类别分类进行同期比较,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保养费、办公经费、水电冷暖费以及其他费用。按照追本溯源的原则,将卫生材料按领用地点分类进行进一步比较,以便于科室追踪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如:医用耗材供应科、医学装备部(试剂领用地)、药学部、供应室、制剂科、氧气站;将固定资产折旧按固定资产类别进行进一步分类比较,如:专用设备折旧、房屋折旧、一般设备折旧。
经济运营指标分析体系的运用情况。以H医院某科室2018年5月情况为例,具体运用如下。
- 科室基本情况指标运用:由表1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科室规模有所扩大,人数同比增加了29人。门诊量有所增加,人次同比增加1262人次,增长率为10.5%;住院人次同比增加109人次,增长率为12.6%;平均住院日同比缩短了3.5日;床位使用率同比降低了11%;加床总日数同比减少了530日。
- 公立医院监管指标:表2显示,根据国家对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的监管要求,该科室2018年5月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为41%,同比下降了29%,主要原因是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同时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降低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为16%,同比增加4%;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为34%,同比增加19%;医疗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为9%,同比增加5%,可见医院收入的“含金量”在提高;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为21元,同比下降17.8元。可见,在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下,该科室调整了收入结构,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指标有所调整。
- 科室患者次均费用指标:表3显示,该科室2018年5月次均门诊费用为465元,同比增加15元,其中次均门诊药费为179元,同比降低94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9887元,同比降低14029元,其中人均住院药费为8359元,同比下降15845元,可见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主要是因为人均住院药费下降引起;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为2095元,同比下降856元,其中每床日平均药费水平为881元,同比下降1226元,该类指标显示该科室控制患者药费初见成效。
- 科室医疗收入明细指标:表4显示,该科室2018年5月医疗总收入为2550万元,同比下降916万元,下降率为26.4%。其中,住院收入为1931万元,同比下降993万元,下降率为33.9%;门诊收入为619万元,同比增加77万元,增长率为14.1%。住院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为76%,门诊收入占医疗总收入为24%,可见该科室主要收入来自住院收入。门诊收入主要由检查收入、药品收入和化验收入构成,住院收入主要由药品收入、检查收入、卫生材料收入以及化验收入构成。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明细项目通过饼形图直观显示该科室的门诊和住院的收入结构,根据国家监管要求优化科室收入结构。
结论
本文所构建的科室经济运营指标体系已经在H医院进行了初步应用,从目前的应用结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科室的经营管理,进而较好地佐证了该科室经济运营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下一步将探索将该科室经济运营指标体系推广至全院乃至更大的范围,以梳理和发现医院或者医疗卫生行业经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医院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文章来源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