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无常智慧:如何理解与面对人生的变化
佛教中的无常智慧:如何理解与面对人生的变化
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个看似消极的概念,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无常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理解无常来调整心态,过好当下的生活。
无常的哲学内涵
无常,梵语为anitya,是佛教真理之一,指的是世间万物不是常恒不变、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在部派佛教时期,对于无常产生了“刹那无常”和“相续无常”的解说,而根本佛教则认为一切事物皆走向生、住、异、灭的道路。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些都是无常的写照。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无情等,无不处于迁流变化之中。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无常的现象。
无常的现实意义
无常并不可怕,它使相续生灭,却也带来生机。若一切永恒常住,则世间一片死寂。惟因一切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才有春夏秋冬,四时流转,才有月圆月缺,物换星移,才有聚散穷通,悲欢离合,才构成这一个生机无限,多彩多姿的有情世间。
无常如盐,咸也好,淡也好,与其担忧未来,不如珍惜现在。看破无常,竹密不妨流水过。放下我执,青山无碍白云飞。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终结局,执迷或者觉悟。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堕落或者解脱。无常面前,我们别无选择。
无常与人生智慧
佛教里强调的“无常”是指变化,世界上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内心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是以变化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我们而言,生死是最明显的一种无常。通过思考死亡体会无常,其目的是破“常”——破除我们心中的“常执”。常执是什么呢?就是常常执著——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境界特别喜欢或厌恶,就容易产生执著。佛教里讲,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执著,因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随着我们的意愿而保持不变,当变化出现,不遂我们的意,就产生了痛苦。
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很少有时间,也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终点”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思考生死,渐渐就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死亡来临的不确定性。当正视死亡这一重大的无常时,我们内心的常执慢慢会消融,从而坦然面对外在境界,不会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就能放下包袱,内心会有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去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如何面对无常
无常是佛法的重要概念,以此破除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常见。不少人对无常的认识偏于消极,觉得无常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走向毁灭。事实上,无常只是说明事物不是常恒不变的,并不等同于败坏、消亡。无常本身也离不开缘起。因为无常,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坏的可以变好,好的也可以变坏。而它朝什么方向改变,取决于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
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的贪心、妄想逐步减少,所谓“观无常,足以得道”。或许有人会觉得,无常,谁不知道呢?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后没有一点用处呢?这是因为,我们对无常的体验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别。我们仅仅是知道“无常”这两个字,还是在不断观察、思考“无常”的显现?或是已经深刻认识到“无常”的无所不在?倘能透彻“无常”,我们还有必要抓着这些烟花一样短暂的名利不放吗?我们还愿意付出一生去交换吗?
从小看到花开花谢,你在无常里没有得到警觉吗?从小就看到人生人死,你在生死里面还没有所体悟吗?
所以,吾人要当体悟“无常”,在“无常”里找寻自己的“未来”:未做完的事情要赶快做好,免得无常到来,未萌其志,未尽其愿;如果你有要做的事,就赶快积极去完成,因为你不积极完成,不知随时无常一到,所谓终生遗憾啊!
无常,真是玄妙啊!所谓“坏的不去,好的不来。”无常的损坏是痛苦的、是凄惨的;但无常的新生,也是喜悦的、庆贺的。我们可以把坏的变成好的;我们也可以把无常超越世间之外,那就是一个永恒的真如法界了。
无常的修行实践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诲,可用来调整、调适自己的心。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无常:环境的无常,身体的无常,心的无常。没有相当修行的话,难以直接体验到心的短暂、无常的本质。开始时藉著了解环境中的无常会容易得多,然后逐步能了解环境、身体和心的无常的本质。环境一直在改变,而你的身体随之改变。环境变动,你的身体随之变动。由于外在环境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现实,身为环境一部分的你的身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身体随著环境变动时,会让你感受到环境也在变动。
身体一直在改变,因此当你体验到身体上的不适或舒适时,那个感觉没有固定的本质,过一阵子就会消失。肉体也会感觉到饥饿、干渴和其它的感受,这一切也都是短暂的,也会随著身体而改变。这一切改变都会在你的身体上造成感受,因而影响到你的心。了解这一切,让你透过觉知自己对外在环境、内在自身的变化之感受,而在修行上有个契入点。
我们很执著于自己的肉体,珍惜它,不轻易放弃。然而,深切觉知身体变化的本质,到头来终免不了毁坏,会帮助我们比较不执著于身体。我们能使自己摆脱身体的限制,能更摆脱身体的作用、动作和感受。
没有一个修行的方法,很难体验到心的无常。如果我们的念头是长久不变的话,就不会受到迁流不息的心所困扰。当我们与自己不和时,就觉得不自在,焦躁不安。在那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方法来安心,来觉知来来去去的念头不在我们的掌控中,念头起伏不定,接续不断。
使心平静的一个方法,就是去观念头的短暂本质。知道自己的念头是自生自灭的,就不需要受到它们管控或制约。你的心会定下来,以超然的觉知来观察念头,情绪也会变得平稳。如果做得到的话,很快就能使心平伏。首先,学著放松身体,从头部开始,一路往下到身体其它部位。一旦安定下来,只要知道身体坐在那里,而且维持那种单纯。同时,要觉知无常:环境的无常,身体的无常,最重要的是,心的微妙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