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杀女也许并非真相?这本著作权威挖掘历史真相
武则天杀女也许并非真相?这本著作权威挖掘历史真相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传奇的一生吸引了无数历史学者的目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的《武则天研究》一书,更是深入挖掘、全面剖析了武则天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由二十二篇论文结集成的论文集。 由于武则天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在专业史学内部一直纷争不断。 由于史料遗失严重,研究武则天的传统史学主要以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由于传统史学最重要的倾向是政治借鉴和道德评价。因此很久以来众人都认为武则天是一个野心十足,道德败坏的女人。 在公共史学领域更是深受传统史学影响,致使民众对武则天形成了一种刻板化印象。 随着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人物的新史学的发展壮大,史学研究更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评价。 在研究历史人物时,不仅在局限于道德层面,而更表现在社会层面。主要会研究一个人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历史创造为历史提供了一些新的贡献。 因此在研究武则天时,会强调她的社会意义,它代表了什么社会阶层、标志着社会什么趋向。
在《武则天研究》中,作者孟宪实教授以武则天的生命轨迹为时间线索,串联起她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如入宫、称太后称制、称帝等,其间穿插讲解了相关的时代背景、学术争议、相关人物等,让我们对武则天的生平历史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孟教授在书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史学眼光。他通过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深入考究,并结合新出土的《李恪墓志》、《上官婉儿墓志》等文献,对武则天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辨析。
比如,关于武则天女儿“暴卒”的原因,传统史书多认为是武则天为争宠而亲手杀女,但孟教授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记载,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首先他认为对于善于算计的武则天而言,小公主本就是与唐高宗的情意联系,弑杀小公主风险成本太高,若不成功将会反噬自己。 尤其在呼声最高的《讨武曌檄》中,连弑君鸠母的情节都有提及,却唯独没有提小公主之死,由此可见此流言并未流传。 在唐高宗废除王皇后的诏书中,也未提及小公主之死。由此可见,他并不认为是王皇后杀死小公主,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并不是废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杀害小公主也许并非事实真相。
此外,书中还设有多个专题章节,如“武则天时期的舆论营造”、“祥瑞问题”、“内宠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武则天,还对当时时代的政治、社会面貌有了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