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七绝要夺人眼球而诗意盎然,这5则技巧实用无比,可迅速提高水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七绝要夺人眼球而诗意盎然,这5则技巧实用无比,可迅速提高水平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31/21/3014157_1124873956.shtml

七绝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一首优秀的七绝诗,往往能在短短四句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第三句的转折是决定诗作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为您揭示五种实用的七绝诗写作技巧,帮助您在创作时能够迅速提升水平。

绝句的篇幅短小,所以开端一般不能迂回曲折,或随意铺排,而应直入本题,从靠近诗的主旨着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平平道来,从容承接。这样可以避免读者云里雾里,浪费很多笔墨还不知作者意图。要知道,绝句只有四句,一字一词一句都不可浪费。

在绝句里,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由别人行动到自己行动、见闻,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到将来的情景,由眼前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转,转通常在第三句。

一般说来,绝句的写作,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为重要,“七绝(五绝略同)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

第三句是转舵处,舵转好了,方向对了,船便顺流而下,胜利地到达终点。

“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

第三句的转,为了起拉出、铺垫、反激、强调等作用,下面以一些古人诗词例子来做转结的分析,手法相当实用,可以参考来仿写,学会后写七绝事半功倍。

第一则:

七绝第三句中的三四字位置上采用“最是”或“只有”、“惟有”等字词,而第四句则用“依旧”、“犹还”等字词来回应第三句的判断,三四两句由此构成一种相当紧密的递进回环结构,诗意会变得较为曲折幽深。

唐朝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一二句写景物,平铺直叙。到第三句忽然以“最是”来给台城柳下情感定语,第四句用“依旧”后的景物来回答并解析“无情”的原因,则可给读者留下恍然感觉。

宋人张泌的《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三句的多情只有,为第四句留下解答的空间。多情的只有春庭月,为何?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与好奇心。第四句“犹为”扣紧前面句,而后五字则做景物描写,回答这个多情的原因。结构相当紧密。

第二则:

这则方法与上一则类似,稍微区别在于“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的开头,而不是放在三四的位置上。这种在开头直接下定语判断式的字词,语气则会肯定很多,没那么曲折婉转。第四句就不会再有明显的字词来勾连第三句,一般是对第三句的意思,直接进行递进描写。

举个千古名作,韩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二句平铺写景色,第三句用最是两字对前二句的景色作肯定评判。第四句则对这种评判做更深的描写,为何最是春好处?因为胜过烟柳满皇都。

清朝孙原湘的《画梅》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一二句描写景物,第三句开头用“最是”直接转,最是什么事这么称心?第四句回答。

第三则:

此则方法的第三句句首用“纵”字或“任”字、“总”字等等来转折,而第四句则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等字来回应,如此构成一种逻辑上的联系,形成诗意拓展,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唐朝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三四句的“纵然”与“只在”构成一种蕴含有情感的画面,对一二句的景物描写,进行情绪补充。

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为何“总把”?第三句留给读者疑问,第四句呼应也做解答。“春山扫眉黛”其实也是属于平铺的泛泛而谈,但“总把”二字一落,则变得灵动起来,第四句“不知”进行深入情感拓展,则整首诗因为三四句而神韵飘逸。

宋朝郭震的《老卒》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三的“任使”有纵使、即使的意思,为何要说即使全得胜,这句其实意思并未全说完,留给读者一探究竟的后续空间。那么,第四句就回答了“归时须少去时人”。就算你全都是胜利了又如何?你归来时的人,少了很多去的时候的人啊。死去了这么多战友,胜利了又如何? 这种写法,其实有一种反问的意味。

第四则:

这则的手法与上一则略有差异,“纵”字用在第三句的第三字,而非句首。这样写相对委婉,转折的相对蕴藉。没有上一则的硬邦邦感觉。

唐人杨凌的《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第三句的“匣中'先做语气上的缓冲,然后再用”纵有“来转折,句子中间这样处理,相对前后平衡,语气就不会过于强烈。故此,三四句就有没有主次之分,比较四平八稳。

明朝赵师秀的《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绿荫。

第三句的”纵有“略带肯定语气外的否定疑问,第四句呼应不是这个,而是那个。做否定后肯定,可使读者感触更深。

第五则:

这则方法也是用“纵”字,但是其不用在第三句,而是放在第四句开头。这样第三句的转的就没那么明显,一般是第四句即转即收。第四句开头有突兀而起,然后后面又突兀而收的感觉。在气脉上,相对险峻陡峭,奇峰突起,给读者更有冲击感。

唐朝王维的《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虽然第三句用”孰知“来转,但总感觉比较平凡,语气相对平淡。只是到第四句的”纵死“才奇峰突起,给读者出人意料的感觉。

唐朝高蟾的《春》

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四句的”纵得“之后的说法,给读者出人意料感。第三句描写”如雪“,第四句则是对这个更深层次的拓展,更凸显一种 无可奈何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