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当官有多难?寒门为何难出贵子?被谁改变了?
中国古时当官有多难?寒门为何难出贵子?被谁改变了?
在不少古装剧中,但凡涉及到古代政治描写,必然有关于科举的内容,但往往是以主角高中而一笔带过,对于其中细节并没有详细描述。以至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以当前公务员考试为模板来想象科举。但事实上,古代科举历经数朝,考试制度以及考试内容都大不相同,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科举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一些趣事。
科举最开始起源于隋朝,在此之前,历朝选官都在沿用察举制。但这种选官制度有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世家大族把握着察举之权,往往举荐世家子弟,并以此掌握了中央权力。而隋文帝本身就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对于这种制度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为了招募士才以对抗世家贵族集团,隋文帝于开皇七年,也就是587年下诏各州每年推荐三人,应考“秀才”。随后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即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并成为以后的科举常例。但好景不长,随着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天下大乱,关陇集团的李家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而出身世家集团的李唐,也理解到了由世家掌握察举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唐朝不但没有废除隋朝所设立的科举制度,还将其发扬光大。
此时,选官制度门荫与科举并存。按照门荫制度规定,朝中大员的儿子,可以按其父亲品级高低直接授予官衔。比如宰相为当朝一品,其大儿子可以直接荫正七品。由此可见,在任何年代,有个宰相爸爸,总归是好事。但是门荫制度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的,只有六品以上的高官,其子才有门荫资格。而对于那些品级底下的官员子女,或者朝中大员的其他子,门荫这条路就走不通了。这些人,就会进国子监和各州设立的州学读书,然后再参加科举,被称为生徒。唐代科举,除了这些贵族子弟外,也有一部分寒门学子,通过自学参加县州两级考试选拔,在选拔合格后取得解状,并在当年十月进京赶考,这些人被称为:乡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初年并没有完全避免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以世家贵族子弟组成的生徒而言,其可以在国子监读书,还能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而那些乡贡也就是寒门学子,必须要经过州县两级考试合格后才能参与科举,在选拔过程中,被设置了诸多障碍。
然而,当真正来到京城参加科举的之时,那些寒门学子也会发现,原来读书,真的救不了大唐。在唐朝,科举因为刚刚建立,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唯才是举,那不过是玩笑话。当时科举试卷是不糊名的,也就是说,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姓名的。所以唐朝科举前期,录取的进士多为贵族子弟,尤其以国子监出生为第一等,只要你在卷子上写上“我爸是宰相”,那大概率就能点中你。
而且,当时唐朝还流行一种公然作弊的方法,也就是行卷。行卷,是指士子在考试前,将自己的试卷送给当朝大员或者社会名流,以得到这些人的赞扬,并由他们向主考官进行推荐,唐朝还将这种公然舞弊称为“公荐”。虽然以现在眼光来看,这种走后门的行为让人不齿,但在唐朝初年,这确实是科举规则之一。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都曾经向权贵行卷。其中以白居易的故事最广为流传。
白居易年轻时曾经以诗向当时的朝中大员顾况行卷,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很奇怪,就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居’亦弗‘易’。然而,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佳句之时,立刻就提起了兴致,并感慨“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后来白居易果然中进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科举,依旧是由世家贵族所把持,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天平开始逐渐向寒门倾斜。
等到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登基,寒门才真正迎来转机。当时的武后有意扶持寒门世子以对抗世家权贵,所以在科举中发明了糊名制度,使主考官没法看到考生姓名。同时设立殿试亲自复核进士,以此制衡权贵。然而这一系列制度,却并没有长久保留下来,在其离世后就被废除,直到宋朝建立。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经验教训,是历朝历代的执政思路之一。在吸取唐朝的科举经验之后,宋朝科举禁止了“公荐”,并推动了糊名制度,以确保考试公平。事实上,宋朝能够推动这一系列改革的真正原因,在于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大量世家贵族被屠戮,并流传出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种诗句。而随着世家大族的衰微,他们对于科举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寒门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宋朝为了巩固皇权,从宋太宗开始,就在科举中执行一项策略,那就是“抑势家,拔寒士”。这里我们要指出,当时的世家,依旧可以依靠恩荫制度获取官职。但是,宋朝的恩荫制度往往只授官衔,很少授予实职。并且,恩荫出身,在实际职位考核中,往往会落后于科举出身。
宋朝甚至还规定,御史、监司属官、幕职官、县官等中上层官吏必须科举出身才能就任。而那些依靠父辈恩荫的贵族子弟,就只能选择一些不重要的官职担当。这样一来,大量贵族子弟放弃恩荫转投科举。这就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为了避免世家子弟,堵塞了寒门的进取之道。从宋太宗开始就下令“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覆试”。也就是说,对于那些世家子弟,考上进士的,还要进行复试筛查,直到确立了殿试制度,这个规定才取消。
然而,等到宋太宗雍熙二年,即985 年,世家又给皇帝上了一次眼药。在当年的科举中,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同时高中进士。一时间舆论哗然,士子皆言不公,要求给个说法。当时就把皇帝给难住了,你要是说人家文采不够,作弊通关节,那就是大罪,是要得罪朝中一片元老的。但你要是说,这几位公子哥都是凭本事中举,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最后,宋太宗来了一手绝活,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就是说,这几位公子哥,虽然家中显赫,但学艺超群,以艺升三字用的很妙。然后,话锋一转表示,这种操作是与孤寒竞争,会让大家觉得我偏私于朝中大员,随即全部罢免。宋太宗这话说的很有水平,一边肯定了世家子弟,考试的清白,一边表示,都是怪你们学的太好,考的太好,让我为难,只能委屈一下大家了。事实上,宋太宗以“与孤寒竞进”的理由罢除进士,可谓开创古代科举第一例,也彰显了宋朝拔耀孤寒的决心。
而宋朝科举的第二个创举,就是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乃是由武则天开创,并在宋朝正式成为科举制度之一,刚开始殿试采取的是末尾淘汰制,每次殿试都会将最差的一批淘汰掉。试想一下,一位寒门学子,历经千难万险,一步步来到了殿试,此时已经耗光家中财物,结果倒在最后一轮,对于那些士子而言,这是何等刺激啊。在宋嘉佑二年,即1057年之后,这个制度被取消了,所有殿试学子都能取得官衔,并且还发明了同进士出身这一创举,而这个创举来却源自一个令人难忘的教训。
宋仁宗时期,有一名举子,姓张,名不详。自小才华出众,自命不凡。然而科举屡试不中,却从未放弃。终于有一年,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殿试环节。眼看功名到手,满腹才学得以施展,结果殿试中被罢黜了。当时这位老哥就蒙蔽了,一气之下在宋仁宗景祐年间,与好友吴某一起投靠西夏。
两人来到西夏后,发现问题来了,他们想要投靠人家,也没有门道啊。很快他们两人想了一个办法,张某改名为张元,吴某改名为吴昊,合在一起就是元昊,而当时西夏的开国皇帝就叫李元昊,这是触犯其名讳,属于可以问斩的重罪。古代避讳是很严重的,比如,观世音菩萨,当年就是为了避李世民之讳,被改为观音菩萨。所以帝王之讳,神佛皆避,更别说凡人了。
但这两位老哥不同于凡人,他们改名还不过瘾,还在一次喝酒之后,在酒馆墙上写着“张元吴昊来饮此楼”。不出所料,他们很快就被西夏士兵抓住了,并送往李元昊面前。李元昊此时也气乐了,没想到天底下还有不远万里来送人头的,当即就问,为什么不避讳。本来这种情况下,认个怂,表明来意,大家说不定还有得谈。但这两位神人不一般,当即表示“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一时间全场空气如死一般寂静,这句话太毒了。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原祖先是鲜卑人,姓拓跋。其祖辈在唐朝被赐姓为李,随后又在宋朝赐姓为赵,故叫赵元昊。但此时,他已经有了反心,就改名为李元昊。所以这句“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就显得非常恶毒了。意思是,你姓都改了几回了,还避讳什么名。一般剧情走到这里,基本上就是往好了说五马分尸,往差了说凌迟处死。但李元昊毕竟是开国皇帝,格局还是有的,他立马就看出来两人不一般。不但释放了他们,还委以重任。
在西夏建国之后,张元被任命为中书令,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康定二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此时宋军主将是我们教科书里的老朋友,夏竦、韩琦、范仲淹三人。范仲淹不但诗词写得好,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当时范仲淹就认为,宋军人数虽多,但训练不足,而且西夏地利险要,易守难攻,不宜强取。
但韩琦则完全不顾范仲淹的意见,执意主动出击,最终一头扎进了张元设置的伏击圈内。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十六名主将阵亡,一万名士兵战死。宋朝西夏防线一度濒临崩溃,宋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东京,瞬间就引起了朝野一片恐慌,宋仁宗随即将夏竦和韩琦、范仲淹三人贬职。正是在这次贬值过程中,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并留下了可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说,范仲淹真的惨,猪队友确实带不动。
而在好水川之战胜利后,张元还写诗嘲讽宋朝将领“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不但划了一刀,还给伤口上撒盐,这件事给宋朝造成了不小的心里阴影。而战后,张元官至国相,可谓权倾朝野。
此后宋朝就总结了这次经验教训,改革科举制度,但凡殿试一律录取,哪怕成绩不佳也赐予同进士出身,以免世子投靠敌国,为大宋之患。
到这里,科举考试的各项制度已经接近于完备,而此时,科举开始逐渐发挥其功效,成为皇权选拔底层对抗世家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越发腐朽,世家开始借助科举卷土重来。毕竟在古代,读书需要耗费巨资,而读好书,更是需要重金聘请名师,一般的寒门子弟,除非天赋异禀否则难有出头之日。
更为重要的是,世家子弟,在见识方面远非寒门学子所能比拟,在宋朝晚期对于世家的抑制失效之后,寒门子弟再次被世家所碾压。所以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如何分辨中国古代一朝是否公正,就看寒门子弟是否有出头之日就行了。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南宋被蒙古所灭,下一次科举再现辉煌,就要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了。所以下一期,我们再聊一聊明清科举与八股文的故事。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