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网络文学批评的进阶之路
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网络文学批评的进阶之路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巨大事实,也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文化表征。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路径和方法。
网络文学这一巨大文学事实的多重属性和复杂面向,要求构建能实现对其总体把握和价值引领的批评话语体系。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研究”(19XZW002)指出,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理论观照,叠合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文学现场等多重视野,在当代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延长线上,确立能够准确把握网络文学实践整体及其各个环节的批评路径和话语系统。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巨大事实,也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文化表征。批评要实现对这一现象的准确定位和科学把握,需要总结网络文学批评多样化实践的客观经验,在与社会历史的深度关联中尽快确立自觉的批评立场,以多重视野的叠合融通,将不同向度的批评话语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以其新鲜活泼的生产方式和活动样态,有力挑战了现代文学传统奠定的文学秩序,深刻反映了数字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实践相伴而生,经过早期筚路蓝缕的批评空间开创,以及其后对现象逐步深入的经验描述,对其发展过程的整体性梳理,目前已经生成具有自身“结构性学术生态”的批评领域。从最初由数字网络技术引发的对文学可能性的乐观想象,到对其价值定位和属性判断的激辩,再到对其特殊生产机制的描述与探察,对网络文学类型与代表性文本的批评阐释,最终逐步深入到对网络文学生产肌理和审美范式的认知把握,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众多批评话语实践的汇聚,使网络文学批评俨然已呈“自成一体”之象。然而,与不同路径的批评话语多急于自证相比,一些关系到网络文学总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一个能够与批评对象契合且具有历史性自觉的有机、整体的批评体系尚未形成。单从一种批评形式得以确立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已在批评方法的探索方面作出诸多努力,但在批评对象的界定、批评立场的自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比如,网络文学批评的对象到底应该是什么?进一步说,批评是否摆脱了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惯习,把网络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确立为自己的批评对象,而不是局限于网文文本?再比如,网络文学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网络版吗?又或者只是文学性稀薄的文化工业快餐?进一步说,批评是否摆脱了文学精英主义的偏见,足以客观、辩证地对待网络文学活动所显示出的群众自我生产、自我传播、自我教育的先进文学生产力?
总体来说,与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对网络文学的影响程度相比,批评尚未能实现对网络文学实践的总体把握和价值引领。整体性、历史性研究的悬置,技术性、媒介性的片面,现场感、复杂性的阙如,人民性、民族性的游移,是当前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批评视野的拓展与叠合
中国网络文学由新媒体技术、网文用户群体、平台资本、国家治理等多重要素参与构造,不同要素实践会生成与之相应的行动空间,而要素的接合与角力又使不同空间叠合交错形成拓扑结构。因此,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需要确立足以对网络文学活动作出总体判断的历史性视野,也需要能够包容观照诸要素行动的多重视野叠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总体性视野应该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根本视野。从唯物史观出发,网络文学现象归根结底要被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则保证了批评正确发现和理解网络文学生产中的矛盾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视野,批评者才能与当下由平台资本主导的网文生产主流模式拉开必要的批评距离。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数字人文视野,是理解网文生产机制必备的技术性前提。网络文学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学遇合的产物,对于文学批评者来说,完成“数字启蒙”,把握数字媒体技术如何深刻改变文学活动形态,深切体验媒介革命带来的全新的媒介环境,了解大数据算法和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底层逻辑,才能认识到网络文学表意实践和交往活动特殊性给文学研究带来哪些新课题,也才能打破数据运作“黑匣子”,将文学批评的人文精神移植到数字文化领域。
再次,批评者需要通过参与观察和沉浸体验的方式拥有对网络文学活动现场的人类学视野。如果没有对网文第一现场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充分了解,仅仅在场外对其活动结果(即文本)展开批评实践,就难以打破“次元之壁”,触摸到网文活动的肌理;而如果不能将微观的网络文学活动与人类活动的“整体性情景”相关联,也就难以洞悉网文生产重重缠绕的复杂性,区分出其中的价值与问题。
最后,长时段文明论的想象性视野,则是既置身人类文学活动的广阔传统,又立足文化更新和文明转型的时代命题,将网络文学纳入“民族-人民的”文学前景,在文艺大众化的延长线上发现其中先进的文学生产力。
批评话语的主要向度
多重视野叠合交错的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在长时段和大尺度中定位批评对象,在与时代命题、文学传统、媒介环境和网络文学现场的多重对话中,保证批评的历史纵深和知识生产的社会效力。由此,构成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主要批评向度大致如下。
网络文学的历史形态批评,即通过对网络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要节点的把握,对网络文学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势之间关系的梳理与透视。网络文学的“要素配置论”,是实现对网络文学发生与发展进程历史化和结构化分析的必要方法,它一方面有助于揭示诸要素自身的特定社会历史面相,另一方面则能够揭示要素间“接合”或“对抗/协商”的不同方式如何不断重塑网络文学的样态。
网络文学的生产论批评,着力于对当下网络文学生产缠绕状态的剖析,从中区分由用户群体驱动的社会性生产和平台资本主导的商业性生产,揭示出网络文学生产中先进文学生产力与落后文学生产关系的矛盾。
网络文学的文本批评,以“超级文本”的概念替代单纯的作者文本,其范围既包括网文作者文本,又包括平台界面、网文读者在网络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文本,以及主文本和副文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由此,网文文本的类型化、超长篇、日更、连载等文体特征,以及模式、套路、“梗”等文本要素,将在“超级文本”的生产视域中得到合理界定。
网络文学的叙事批评,则从平台界面条件下和数码人工环境中作者的叙事活动入手,考察作者如何采用特定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以应对具体的意识形态环境,将“世界观”“人物设定”与主题立意、“换地图”“挖坑填坑”与情感结构、“玩梗”“高潮叠加”与情感调动进行关联性阐释。
网络文学的读者活动批评,旨在揭示网络文学这种强互动的文学活动中,读者所产生的代入感、快感及其情感劳动所具有的潜能及其实现状况,侧重于揭示网文读者在网络文学“使用”过程中的“情动”和“情感劳动”问题。
显然,上述不同向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并非各行其是,而是从不同维度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视野下展开的协同式批评实践。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不仅需要以跨学科的方式把文学批评理论与新媒体研究、文化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数字人类学等结合起来,更需要足够的理论勇气将网络文学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历史、与当代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关联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各个向度、各个环节展开彻底的唯物主义批评,别无他途。
本文原文来自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36期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