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淞沪会战惨败,碾压日军近3倍的兵力,究其原因让人心寒
1938年淞沪会战惨败,碾压日军近3倍的兵力,究其原因让人心寒
1938年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中国投入了80万兵力,而日军只有25万。尽管有德械师、18军等主力部队参战,但最终中国军队还是在这场战役中失利。本文将深入分析这场战役失败的原因。
孙立人
淞沪会战失利原因
淞沪会战可以称得上是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中国投入兵力达到了80多万,而日军却只出动了25万左右的兵力。在所有人潜意识里,这场战争必将大胜。但是事实却是战线崩溃,伤亡惨重。在日军的炮火的巨大优势下,中国军队一连吃了好几次败仗,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最终80万国军不敌25万日军,败下了阵来。国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一度失去了反抗的斗志。
淞沪会战
近现代的战争尤为频繁,各个国家大力发展军工业,随着武器不断地发展,战争胜利的关键不是一味地依靠人数的碾压,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之所以失败,其一部分原因是出了决策上的失误,更大一部分原因是武器装备的差距。
军队、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首先从中日双方士兵的整体素质来看,中国军队之所以当时能够如此多的兵力,其实极大一部分的士兵都是临时征集的,根本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更别说专业的训练了,素质和战斗力整体比较低下,即使让名将去指挥这样的队伍,估计也是很难扭转战局。
日本军队
反观日本方面,则是一个满编的部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各个都有及其丰富的经验,战斗力整体高于当时的国军,而且日军为了本次战斗也是做足了准备。二战期间,日军的训练是十分严苛的,射击训练甚至需要用活人当靶子,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单兵作战能力,日军都是要强于国军。
其次从装备方面来看,国军的部队组成成分依旧一如既往地单一,还是以陆军为主,而且缺少机械化的部队,即使配备了德械师,但是相比日军的坚船利炮,各种轰炸机、坦克,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国民党军
而日本方面,在淞沪会战时期,拥有5艘重型巡洋舰加持,舰船上配备着46门200毫米口径的火炮,每一发炮弹发射,都能将一个足球场大小范围内的事物,夷为平地。同时日本还有相对于中国军队的“绝对制空权”,中国当时对于日本的空中打击,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
近代战争之中,尤其是在登陆战,如果失去了制空权,那就只有挨打得分,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也深知战斗机对于之后战场的影响,也斥巨资300亿元购置战斗机,只可惜这些资金未能全部投资到飞机上,不然中国军队至少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少拥有1000架可服役的飞机。
九一八事变
结果就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中国军队只有603架飞机,其中只有300架可以出战,而日本确实直接出动2700架,仅仅是数量上的差距,结果我们不用猜都可以预想。
对于日本的坚船利炮,中国军队只有几艘“快艇”,像样的军舰连个模型都未曾拥有。因此在战场上,日军用分散的小兵团,分别对中国军队多个方面进攻,吸引国军的火力,以此作为佯攻,等中国军队上当之后,日军在派出舰船和轰炸机,对中国军队进行无差别轰炸。鉴于没有任何的物体作为掩体,日军给以中国军队沉痛的打击。
日本战舰
决策上的失误
蒋介石的优柔寡断,耽误了作战的最佳时机。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对的日军不过是4000多人,而且没有重型武器,这区区4000多人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无论从装备还是人数,都如同蝼蚁一般。
中国军队的第18军,还有精锐的德械师共计有将近5万多人,还有重炮团和30多辆坦克,还有空军和水面舰艇,围攻这区区4000名的日军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蒋介石却是采取鸵鸟战术,在国际上博取西方国家同情,希望可以干预此事。但是西方国家对此并不理会,蒋介石两次下达延缓的命令,错失良机。
蒋介石
而在在此次战役打响之前,中国军队的消息早就被泄露出去,日军早早就开始筹备防御工程的建筑,就当蒋介石醒悟之时,但是大势已去,从最初的绝佳进攻时机,落魄到只能边打边退,被动防守。
更可悲的是中国军队将领张发奎的判断失误,导致日军乘势而上。在金山卫地带,张发奎误以为这一带风急浪大,水流湍急,日军舰艇无法平稳靠岸,因此就派士兵前去浦东支援,没想到的是,日本居然抓住中国军队防守空隙,登陆时犹如无人之境,轻松就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阵地。
张发奎
其实国民党的80万大军并不是同一时间到达战场的,而是分了几批。而当时中国的交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士兵只能通过步行,或者是速度较慢的水运,当80万的兵力赶到战场时,前线部队早与日军交锋了一个多月了。
战术呆板
淞沪战场是一片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山丘或者是岩石可以作为掩体,这样的地形对于日军的机械化兵团来说,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反观国民党军,不仅缺乏坦克和重炮,通还没有配备反坦克武器,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不能够给以军队正确的战术。
淞沪战场
如此劣势的情况,中国军队则是采取与日军比拼人数!拥有者80万的兵力,中国军队采取了“添油战术”,前线一个师被全歼了,就在派一支师顶上去,在装备差距的面前兵力的由于无从体现。当时没能够发挥灵动性的特点,去弥补火力上的差距,属实可惜。
淞沪会战全过程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第88师步兵率先进攻,以八字桥为分割线,在上海的宝山路与日本海军司令部大楼之间,两军再次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争斗当晚,中国军队协同着火炮和空中支援,将敌军压制到了苏州一带,最终全歼敌人。
八字桥
次日,双方展开激烈的阵地战,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亲自带兵冲锋,向日军驻地外围发起进攻,日军则就地展开阵地防守,狭小的空间里,中国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怯懦,前赴后继的扑向敌军的阵地。
在中国军队的猛烈进攻下,抵抗的日军部队放弃了阵地,中国军队开始向日本海军司令部逼近,就在所有人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名炮弹飞到了264旅的指挥阵地,黄梅兴包括在场的3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
黄梅兴
8月15日开始,中国军队在一次集整军队,对其发起新一轮的攻势,日军逐渐意识到了战况危机,因此也开始投入到与国军夺取关键阵地控制权的战争中。而中国军队刚刚占领不久的八字桥,日军就派重兵前来攻打。日军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中国军队就已经展开新一轮攻势的准备,双方此时都已经伤透,死亡人数一直在飙升。日军领导人发现情况不对,便向日本总部呼救,大批军队和武器装备正在朝上海赶去。
日军第四陆战队
8月18日,日军的海军集结的四支陆战队最先到达战场,日军得到了援兵,战局形势逐渐复杂起来,中国军队本可以乘胜追击,迅速拿下上海的控制权,但是蒋介石从中作妖,延误了进攻的最好时机。英国当时决定维护自己在上海的利益,决定和日本和谈,蒋介石当即下令停止进攻,等待英日和谈结果。眼看大批大批的日军抵达战场,战争局势已经是国军两个师的兵力无法控制的了。这时日本果断拒绝同英国的和谈协议,彻底打碎了蒋介石的妄想。因为蒋介石对西方国家一直抱有幻想,多次在战争的关键时期,没能及时地下达命令,使得无数的战士白白丧命。
吴淞口
8月23日,数以万计的日军集结完毕,已经抵达上海海面附近,,凌晨日军开始在吴淞口一带登陆,挡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中国军队一个小小的步兵连。这样形同虚设的防守,两个师团的日军成功登陆,大战一触即发!紧接着中国军队就与日军在罗店地区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重型武器缺失,面对日军机械化的打压,中国军队根本毫无招架之力,节节败退。
淞沪会战尤为激烈,日军共计投入25万人,伤亡6万人;中国军队共计投入80万人,伤亡人数33万之多,中国军队的损失是日军5倍还多,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为何80万国军不敌日军25万人。双方的巨大差距,充分凸显出空军海军还有重型武器对于近代战争的重要性,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军工事业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历史已经给予最好的警醒。*
缅怀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