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祛湿要分寒热,岭南人常见的“上热下寒”该怎么调理?
都说祛湿要分寒热,岭南人常见的“上热下寒”该怎么调理?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广东多地迎来强降雨。这一时节要特别注意防感避湿。说到祛湿,相信不少人都听过湿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不过,也有不少人发现自己“既有寒又有热”,比如:有的人一方面脸上爱长痘、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易上火;另一方面不耐受寒凉,一喝冷饮就肠胃不适,甚至拉肚子。有的人常常心烦失眠、虚不受补,但又怕冷,腰膝酸冷,手脚总是冰冰凉凉的……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别担心,这种“上热下寒”的情况很常见!中医学认为,岭南地区人群体质具有三个特性:阳气不足、上热下寒、湿气偏盛。但尴尬的是,上热下寒的人,吃温补的食物可能导致上火,吃清热的食物容易寒凉腹泻。到底该怎么调理?今天为你详细道来。
人体为何会出现“上热下寒”?
中医从寒热角度来看,可通过一个标准来简单判断人是否健康,即“头要常凉,脚要常热”。但有一种人的情况恰恰相反,上半身往往“火热”,下半身、四肢总是寒凉。为什么人体寒热分布会截然不同?这要从中医学说中的“三焦”说起。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将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中,一般认为:
- 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
- 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
- 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介绍:阴阳平衡,气血就能正常循环运动。一方面,位于人体上焦的心肺阳气就能转到下方,温煦五脏六腑;而位于人体下焦的肝肾之阴要转到上方,以滋润心肺乃至全身,这有赖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当阴阳平衡时,人体自身就不会出现怕热或者怕冷的不适。反之,就会导致上热下寒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胡涛以一个通俗的比喻介绍:人身气机变化像一个运转不停息的车轱辘,脾胃像中间的轴承,肝肺像运动车轮固定的两边,而运转中车轮最顶点和最底点就是心与肾。
所以综上,寒热分配不均主要涉及三个系统:
- 一是中焦脾胃,如果脾胃功能减弱,不能调节气机,就会导致上热下寒。
- 二是肝肺。中医理论认为,肝藏主疏泄,肺主肃降,肝藏助脾升清,肺与胃以降为顺。如果肝肺循环功能不佳,就会导致寒热错杂更“缠绵”。
- 三是心肾。这是“上热下寒”的最终表现,也是中焦脾胃、肝肺运行异常的结果。中医师也常把“上热下寒”解释为“心肾不交”。
现代人“上热下寒”与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岭南地区居住的人常见“上热下寒”,这主要与岭南地区特殊的湿热气候与水土有关。加上岭南人多嗜食生冷厚腻、瓜果海鲜的饮食习惯,人体脾胃中土之气薄弱,更容易出现“上焦多浮热,中焦多蕴湿,下焦多寒湿”的状态。
如今,现代人越来越多见“上热下寒”的情况,也与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息息相关。
- 一是饮食嗜肥甘厚腻。黄穗平教授指出,人一旦吃多了肥甘厚腻的食物,超过了身体所需的能量,就会蓄积在体内,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中焦,中焦堵了,就会出现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 二是长期不避寒凉。如长期贪饮冷饮,吃寒凉食物,经常待在空调房内,少晒太阳,不注意及时添衣等。这些习惯,需要调动脾肾两脏的阳气来温化寒湿,时间一长,体内的阳气不足,就会出现下寒的症状,表现出下肢的浮肿、大便稀烂、腹部和四肢怕冷等症状。
- 三是缺乏运动。现代人多用眼、用脑、用嘴,但缺乏运动、久坐,加上饮食不当引起的中焦脾胃不通,进一步导致上焦的“火”无法引导下半身。
- 四是熬夜、疲劳等。如果经常熬夜,机体得不到有效休息,也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调,造成上部郁热而下焦虚寒。此外,过度劳累容易损耗肾阴,导致心火亢盛,造成水火失衡。
“上热下寒”调理有讲究
饮食调理
对付“上热下寒”,许多人首先想到从饮食方面下手。有人认为,应该“先清热把火泻掉,再温补把寒补走”,这个想法看着很美,但实际上,单纯地清热泻火,会加重下寒,后续温补还可能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指出:这种上下寒热的现象,不能单纯清热或温补来解决,应当从脾胃枢转入手。脾胃枢转得当,人体的寒热就自动对流,好像屋里又闷又热的时候,你就把窗户都打开,空气一对流,寒热自然就均匀了。上面多余的火热就会暖下面的寒冰,下面的寒水就会制约上面的火热。
也就是说,改善体质首先要疏通中焦。中焦通了之后再“上清”和“下引”,即适度清心火、肝火,同时引火下行,温暖下焦。“上热下寒”程度较轻的人群,日常可适当多吃莲子、玉米、黑豆、粳米、山药、芡实、茯苓等食材,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症状较为严重的人士,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用药方案。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以下健脾益胃食疗方供参考:
陈皮小米粥
材料:陈皮1瓣,小米150克,红枣3个,生姜适量。
做法:红枣洗净去核,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内煮30分钟,熟后去陈皮,调味即可。
点评:健脾益气、降逆和胃、枢转脾胃。
桂皮山药焖排骨
材料:排骨250克,肉桂皮5克,淮山250克,生姜数片。
做法:排骨洗净,用食盐、花生油、生粉、生抽腌制10分钟;淮山去皮切段。热油起锅,下生姜及肉桂皮爆香,再放入排骨香煎至微黄,加入淮山翻炒。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焖煮20分钟,然后大火收汁,调味即可。
点评:温补脾肾,通经散寒,引火归元,特别适合上热下寒的人群。
四君子汤
材料: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瘦肉200克。
做法:瘦肉焯水,将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小火熬1小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点评:四君子汤是健运脾胃的著名方,健脾补气,可作日常调养使用。
莲子心桂花茶
做法:取莲子心3克、桂花6克,开水冲泡即可。
点评:二药一温一凉,相互制约,清上暖下,解渴而不伤阳。还可以适当饮用红茶、普洱茶、玫瑰花茶等。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心情舒畅,睡眠有序,不要熬夜。此外可以尝试多泡脚,温暖下肢,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以煮艾叶、肉桂来泡脚。
穴位按摩、艾灸
“上热下寒”的人群,可重点关注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四个穴位,可进行推拿,也可以尝试艾灸。
穴位图(本刊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睡觉前,用掌心来回搓热涌泉穴,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综合自广州日报、“黄穗平说脾胃”公众号、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广州市一中医科公众号、中国中医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健康有约
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