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封狼居胥?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过封狼居胥?
什么是封狼居胥?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过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最初特指西汉名将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庆祝大败匈奴的辉煌战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泛指建立卓越功勋。历史上,仅有五位杰出人物实现了这一壮举,他们分别是西汉冠军侯霍去病、东汉大将军窦宪、唐朝名将李靖、明朝开国将领蓝玉以及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西汉冠军侯霍去病
提及“封狼居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西汉建立之初,国力未稳,边境饱受匈奴袭扰,虽然采取了“和亲”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六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汉朝实力大增,汉武帝凭借前人积累的基础,积极筹备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对霍去病十分赏识,常教导其兵法。霍去病则表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展现了其独特的军事见解。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首次出征,以“剽姚校尉”身份跟随舅舅卫青出征,率领八百轻骑兵深入敌后,取得赫赫战功。汉武帝因此封其为“冠军侯”,以表彰其勇冠三军之名。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春季和夏季两次率兵出击匈奴,均取得重大胜利。春季攻势中,他率一万骠骑出陇西,历经多次战斗,在皋兰山下大败匈奴军,斩杀敌军八千余人,获得修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季攻势中,虽因公孙傲迷路而孤军深入至祁连山,仍俘虏单于单桓、酋涂王,降服二千五百名匈奴士兵,斩杀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单于家眷五十九人及各级官员六十多人。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领五万轻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大破匈奴,乘胜追击至狼居胥山,在此地进行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
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因长期征战,环境艰苦,最终在一次出征途中病逝。
东汉大将军窦宪
窦宪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凭借家族势力和妹妹窦太后的支持,深得皇帝信任。汉章帝去世后,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因此获得更大权力。为消除都乡侯刘畅对其权力的威胁,他设计刺杀刘畅并陷害其弟刘刚,最终被窦太后关禁闭。
恰逢北匈奴来犯,窦宪请求出征以抵消罪责。公元89年,窦宪与耿秉率汉军四千骑联合南匈奴、羌胡兵分三路,在稽落山围歼北匈奴主力,歼敌一万余人,重创北匈奴,迫使单于逃窜。
随后,窦宪率军追击至燕然山,刻石记功,随军的班固撰写了《封燕然山铭》。这一壮举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齐名,共同被誉为古代军事领域的最高成就。
然而,窦宪的骄横跋扈最终导致其部下参与谋反,自己也未能善终。
唐代名将李靖
李靖是大唐开国名将,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他北灭东突厥,西御吐谷浑,为唐朝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位,还被列入“武庙十哲七十二将”。
公元626年,唐朝政权更迭之际,东突厥趁机进犯。唐太宗李世民为稳定国本,暂时避免战争,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付出大量财物,这成为李世民一生的耻辱。
李世民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公元629年,北方遭遇雪灾,东突厥陷入饥荒,内部动荡。李世民抓住时机,命李靖率军出击。李靖亲率三千精骑突袭突厥大本营,随后在阴山之战中,趁着大雾突袭突厥,斩杀敌军一万,俘虏十万余人,成功擒获颉利可汗,此战后李世民被西域各国尊称为“天可汗”。
虽然李靖在突袭突厥时曾路过狼居胥山,但并未进行祭拜仪式,其功绩却足以媲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公元635年,年过六旬的李靖再次西征,击败吐谷浑,为唐朝的边疆安宁再立新功。
明朝开国将领蓝玉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北伐元朝残余势力,到达捕鱼儿海与元军主力遭遇,大败元庭。部分元军残部逃窜,蓝玉派精锐轻骑追击,取得重大战果,几乎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
捷报传至京城,朱元璋大喜,将蓝玉与卫青、李靖等名将相提并论,封其为凉国公。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实现“封狼居胥”的皇帝。由于朱允炆削藩政策引发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登基。为稳固边疆,他决定迁都北平,留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佳话。
朱棣为应对鞑靼和瓦剌的袭扰,先后发动五次北伐。永乐八年,他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在斡难河畔击败本雅失里军,随后在兴安岭击败阿鲁台部,取得重大胜利。
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北伐,于忽兰忽失温击败蒙古瓦剌一部,迫使瓦剌恢复对明朝的朝贡。后续三次征讨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朱棣在最后一次北伐班师途中病逝。
结语
每一位实现“封狼居胥”壮举的将领,都为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捍卫国家尊严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