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话节气 |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诗情话节气 |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着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踏入了雨水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它宛如大自然精心奏响的序曲,温柔地宣告寒冬的落幕,唤醒沉睡的大地。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
古诗词中的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一候:獭祭鱼
春江水暖,鱼儿跃出水面,水獭捕食,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是在“以鱼祭水”。
二候:鸿雁来
雁为知时之鸟,秋日南飞取暖,雨水之后感知春信,便成群结队地回到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
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才是一点绿意动,便已泄露春消息。
雨水养生
春季人的肝气旺盛,怒气伤肝,因而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
春捂防寒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春捂,尤其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
调理脾胃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
多加锻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的发生除了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其实也还与人们一个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困乏感。所以多加运动会让你的身体和大脑都兴奋起来,让你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