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早年受教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曾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朱熹解释道:“私,犹窃也。”
后世纪念
纪念设施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守兖州后,寻访孟子墓于邹县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邹县城南。
主要影响
思想综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善”。《孟子》一书虽非全是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可以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
在政治方面,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经济上,主张薄税敛、与民同乐;教育上,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出性善论,以为人性是善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等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实行“仁政”,应当注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既重视选贤任能,也重视民心。
主要作品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轶事典故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结果每次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嬉戏时,总是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又皱皱眉头:这个环境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作品选读
《孟子》一书收录了孟子的许多经典篇章,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目被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