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框架:战国的六个阶段
历史的框架:战国的六个阶段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持续了254年。这段历史以频繁的国家更迭和激烈的军事冲突为特征,最终以秦国的统一告终。本文基于史学大家杨宽的《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将战国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以灭国为目的,致力于削弱对手的实力,吞并对手的土地和人口。战国七雄——魏、齐、赵、燕、韩、楚、秦——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了最后。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时期达到鼎盛,但在前342年的马陵之战和前340年的河西之战后衰落。齐国经齐威王变法后成为强国,但在前284年的乐毅伐齐之战后霸业终结。赵国在前307年实行胡服骑射后崛起,但在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后衰落。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短暂崛起,但前279年的田单复国之战后基本被打垮。韩国虽然通过申不害变法一度强盛,但整体实力较弱。楚国在吴起变法后崛起,但在前301年的垂沙之战后衰落。只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历经七代明君,没有出现昏君,也没有重大战略失败,最终实现了统一。
一、晋越齐楚四强阶段(前475~前445)
战国初期,灭吴后的越国最为强大,勾践曾会盟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并迁都琅琊,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然而,这四国实为伪强:越国在勾践死后陷入内乱,逐渐衰落;齐国经历政权更替的阵痛期;楚国在春秋时期被吴国攻破,处于恢复期;晋国陷入六卿之乱,秦国则长年乱政,日益贫困。
二、魏国首霸(前445~前340)
魏国在赵襄子后取代赵国成为三晋之首,通过李悝变法和任命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开启了首霸局面。魏国在前419年发起河西之战,攻占秦国河西领土,又在前408~前406年灭中山。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然而,魏国在前354年的桂陵之战、前342年的马陵之战和前340年的西河之战中接连失利,霸权逐渐衰落。
三、齐秦楚三强时代(前340~前301)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先以犀首公孙衍为大良造,在前330年的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国,随后以张仪为相,采用连横术蚕食三晋,日益强大。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统治下与秦国形成东西割据之势。楚国虽然政治黑暗,但仍有宣威之治的余威,楚怀王更是吞灭了越国。前334年魏国发起徐州相王,前323年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自此诸侯崛起,周天子沦为普通诸侯。然而,楚国在前312年的丹阳蓝田之战中惨败,前301年的垂沙之战中更是输得落花流水,退出强国行列。
四、齐秦赵三强时代(前301~前284)
赵国在前307年开始胡服骑射,吞并中山国后崛起。齐国在齐湣王时期日益骄狂,前298年孟尝君率三国攻秦国函谷关,又三侵燕国。然而,齐湣王在前287年组织合纵攻秦,却在前286年借机灭宋国,引发诸侯不满。前284年,秦、燕、韩、赵、魏以乐毅为将合纵伐齐,齐湣王战死,齐国虽在前279年由田单复国,但已沦为弱国。
五、秦赵两强时代(前284~前260,中间还有燕国小霸)
燕国在伐齐时短暂崛起,但燕昭王死后乐毅离去,燕国在前279年被田单击败,自此衰落。历史进入秦赵两强争霸时代。秦国开始攻打韩、魏、楚,前279年的鄢郢之战中攻下楚国都城郢都。赵国在前269年的阙与之战中大胜秦国,遏制了秦国扩张之势。然而,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秦国独霸天下之势已成。
六、大秦独霸时代(前260~前221)
秦国在前259年的邯郸之战中被信陵君率领的合纵联军击败,前247年信陵君更率五国合纵攻秦,魏国一度有复霸之势。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国力有所恢复。前241年庞煖合纵攻秦,但这些只是六国的回光返照。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发起统一之战,最终扫六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