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决策咨询制度:历史沿革、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决策咨询制度:历史沿革、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以采集采摘和部落群居为主的原始社会,国家产生初期出现阶级对立的奴隶制社会,以及逐渐走向成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封建社会。无论处于哪种社会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存在,那就是社会决策机构。
虽然每个时期的决策机构各不相同,但是主要作用类似,主要是对所管辖区域内大事的决策和管理。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由推举产生的族内具有声望的领导人,奴隶制社会时期为当时的君王,而封建社会则是手握皇权的帝王。
由于单人理解的片面性,中国古代社会的决策权逐渐由一人的专权独断转变为多人商议和咨询制度。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决策咨询制度,中央上的主要决策都是在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施行,并且后续不断改革完善,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决策咨询制度的出现与完善
春秋时期的雏形衍生
中央发号施令的专一决策制度早在奴隶制社会建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并未出现咨询制度,无论是夏,商,还是西周前期,制度与政策的实施都是由天子一人独断的,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纰漏,但在当时并没有办法改变。
直到后续东周发生分裂,社会进入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当时混乱的环境,各个国家分别开始改革以追求自强。加之以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泛滥现状,单人的决策,显然不能决定国家改革的具体走向,但改革又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所以当时的多数君王们在施行改革的同时都会寻找朝廷之中有见识的臣子进行商议,在进行一番探讨之后,再落实具体的政策。
比如秦朝在改革的时候,就曾遇到了顽强的阻力,商鞅为了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想要推行“军功制”。这种想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
秦孝公便与群臣商议,朝中的大致意见为“祖宗之土地尚不能保全,何谈法度”,一番讨论之后,秦孝公大致了解了群臣的想法,也就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决策咨询制度,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对做出额决定做出讨论,并未施行“咨询”,但在政策的事实上,已经开始参考和商议大多数人的意见。
要说将决策咨询制度落实最完善的,应该是当时的齐国。当时的齐国,尚有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其中有一个阶层被称之为“士”,其位置仅在平民之上,但也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
当时的齐国不愿意这群有才华的人就此没落,就在国中建立了“稷下学宫”,所谓稷下,就是江山社会。
他们主要是“不任职而论国事”,专门负责商讨国家大事和落实政治制度,为齐王提出建议,这种制度在齐国施行了大约一百五十余年,乃是战国之中沿用时间最长的政策咨询制度。
封建社会初期,决策咨询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从秦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新阶段,摆脱了奴隶制的束缚之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在这种制度背景之下,决策咨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秦朝时期,就提出了御史大夫的官职和谏议制度。
御史大夫,乃是秦朝三司之中仅次于丞相的重要官职,主要就是起到监督的作用,这里的监督是一种广义化的行为约束,需要监督的不仅是朝中大小官员的廉政情况,还包括皇帝的所作所为,其中就包括与皇帝进行决策商议。
对于皇帝制定的所有制度政策御史大夫都必须严格监督,这便是履行其谏议的权力,主要是对皇帝提出的有失偏颇的政策,和丞相商议之后给出相应的意见,皇帝在对即将做出的决定难以拿捏对错的时候,也需要与御史大夫进行商议。
另外,此项秦朝在后来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决策商议的职位,那就是“博士官”制度,此类人群主要是文官,跟随在皇帝左右,起到一个参谋议论的作用,目的是在皇帝做出决定的时候,提出多个可行性选择或条件补充,以实现政策的最优。
唐朝以后,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政策商议制度也作为一个机构独立出来,那就是相对成熟的“谏官系统”。除此之外,唐朝还增设了翰林院,主要培养一些高质量的文人才子,这两者的组合,便是当时的决策咨询机构。
在唐朝早年的时候,这两种机构还只是用作皇帝的决策咨询,但在开元盛世之后,社会环境逐渐向复杂化转变,每天所需要处理的事件也随之增多,这两种决策咨询机构的压力也逐渐变法,从单纯的政治辅助,转变为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咨询机构。
后来甚至因为皇帝疲于应对,直接将部分国家事务交给这两个机构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之下,决策咨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局面
唐朝时期的政事代处理,是一种中央集权分化的典型表现,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的多方面交付也造成了当时的决策混乱,最终引发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从明朝开始,政策咨询机构只需要履行本身咨询的职能,不再被赋予过多的权力。明朝时期,同样出现了举贤纳谏的行为,但是其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比如明朝当时所设置的殿阁大学士制度,虽说是皇帝的近臣,但对于政治没有任何决定权,只是在皇帝需要的时候进行咨询,这种制度最后演变成了专业的内阁机构。
明朝之后的清朝时期,政策咨询制度再次发生了改变,由早年的内阁直接演变成了幕府,这个机构主要由谏官组成,负责补充决策施行和政治作为之中的不足之处,清朝的决策咨询制度的先进之处在于将其进行了广义化。
决策咨询制度不再局限于皇帝和皇宫之中,大小官员皆有幕府的存在,上至州府提督,下至州县令官,都会有一定的谏官群体来补充和建议决策中的不足,甚至还有了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将决策咨询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发展特点与启示
决策咨询制度的独有特点
中国古代决策咨询制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迁改革”,从其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咨询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前期,生产力低下,国家政权统一,并不需要决策上的纠结。
而春秋战国时期则不同,社会的混乱代表生产力的破坏,要想维持稳定的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更多正确的决策,形成更加优越的制度,所以才会有决策咨询制度的出现。
在封建社会时期,领土面积的扩大代表生产力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必将面临经济夹杂政治军事的一系列问题。
此时决策咨询制度便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唐朝时期出现了政治分担,而后的明清时期虽然取消了这些权力,但决策咨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其第二大特点就是在对中央制度的依附性和自身的独立性之间徘徊前进,这一特点从封建社会时期该政策的三次转变就可以看出来。秦朝时期,决策咨询制度是依附于帝王权力而存在的,在皇帝做出决定之后,主要负责对其进行监督和完善。
而在唐朝时期,这种决策监督制度变成了独立的机构,还附带了“翰林院”这种具有指向性的人才输送机构,甚至能够单独承担政务的决定。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再次回归了依附皇权的存在,并变为了拥有政治补充职能的机构。
古代决策咨询制度带来的启示
这种决策咨询制度带来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在政治实行的过程中,决策技术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这是结合古代决策咨询制度的第一个特点所得到的启示,生产力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当下制度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更繁杂的中央政务往往需要更优越的决策咨询制度进行辅助。
所带给我们的第二大启示就是决策咨询制度的独立化一定要掌握在控制的范围内。启示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不会让决策咨询方面的官员越俎代庖,一旦有突发情况,必须掌握尺度,以免造成类似唐朝的朝政失衡。
第三点启示是从明清时期决策咨询制度的发展中得出的,即在咨询制度的演变进程中,必须注意自身的创新,比如清朝的制度广义化和职能专业化。
总结
从总体来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伴随国家与其体制的不断成熟,决策咨询制度是必要存在,并且伴随生产力不断进行发展改良和革新的,这种对政治的辅助政策总能促进社会层面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