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虽然名声不好,但他已做到最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虽然名声不好,但他已做到最好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3/17/45793427_1137440770.shtml

说到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不仅是清末“桐城派”文学的重要人物,更因经曾国藩举荐入仕最后成为权倾一时的清末重臣,亲身参与国土的被分割、国权的步步沦陷、国力的步步衰微、国运的不可扭转,最后在一声叹息中撒手人寰。

尽管李鸿章去世已经100多年了,但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并没有盖棺定论,反而至今社会仍然缺乏对李鸿章一个较为全面而中肯的评价。还记得前年华春勇先生参加陕西电视台“超级老师”活动,他选择的题目是“李鸿章是卖国贼吗?”尽管在详实史料的支撑下,华先生给出了让人反思的结论,但当时在场的几个“大众”评委们仍然为之哗然。

可见史学的普及是何等的艰辛。就在今年十月,网购入手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名家经典传记”五种(吴晗《朱元璋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萧一山《曾国藩传》、梁启超《李鸿章传》和董其昌《梁启超传》),带着疑惑,优先择读梁氏《李鸿章传》,前日阅毕,掩卷遐思,感慨良久。

梁氏《李鸿章传》完成于1901年。是岁七月二十五日,《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又两月,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篇《李鸿章传》。是年29岁的梁启超,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78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做传,大有深意!

从近代史的角度,维新派是洋务派的延续,在血脉上是有传承的。而二者的失败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梁启超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那个风雨飘摇,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际,梁启超悼念李鸿章,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全文以文言写就,共六万余字,洋洋洒洒,要言不烦,逻辑严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引用了当时的各种文书,从十二个章节构筑了李鸿章的一生。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纵观李鸿章,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梁启超评述道:“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都任命当时最善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确保大清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屈辱的协议使得大清帝国割地赔偿而颜面皆失,作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自然难以逃脱国人的责难以及历史给他的垢耻。

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此协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根承慈禧太后默许,为抗衡日本出卖东三省的权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还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如此的外交结局,不得不叫人感叹“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就时人议论李鸿章是权臣,而论溯历史上的权臣事迹。梁公曰:“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并将历史上的权臣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诲心,是以归公儒术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贵族柄权之风衰,故非贵族不敢有异志也。”,如张奂、皇甫规等。第二类则“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第三类“起于布衣,无所凭籍,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第四类“巧言令色,献媚人生,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赵高,汉十常侍,唐李林甫,宋蔡京秦桧、明刘瑾、魏忠贤等。

权臣中,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曹操了,而能贯穿着权臣风格并能延续其精髓的则莫过于司马懿父子。由“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演绎出另一个有趣的成语“司马家风”。(“司马家风”又叫“典午家风”,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对“司马家风“和”典午家风“的解释,“午肖马,典者司也,故旧称司马为典午”,所以两个成语是相同的意思,只是“典午家风”是从“司马家风”延续而来的。),司马家风的另一个变种的成语是“典午家风”,而“典午家风”的继承却并非是谙知此道的汉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以及鲜卑族的宇文泰之后人。

李鸿章虽三十年于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却没有到成为权臣的地步,一则虽然权重,但并非手握重权的军纪处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说虽然李鸿章权重,可是并非是清廷重权在手之重臣。为此梁启超在辨解李鸿章为什么不是近世中国之权臣时,有段文言非常精彩。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画出了李鸿章这位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肃毅伯大学士的基本面貌。

“论者动曰:李鸿章进世中国之权臣也。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其界说如何。虽然,若以李鸿章比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进世欧美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则其权固有迥不相侔者。…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弓蹇蹇,无所觊觎 ,斯亦可谓纯臣也矣。…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矣。”

“界说”是定义的意思,“侔”是等同、齐等、相等的意思,蹇蹇(则是忠正耿直的样子,在这里梁启超既否定世人对李鸿章的“权臣”的议论,也肯定了李鸿章弓身求实的为政风格,同时也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认为李鸿章并没有根本剔除满清王朝的弊端,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满清腐败保守没落的政治格局。当然,过多地强求李鸿章是难为他了,作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又有何人能挽救飘摇之中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灭亡既是一个朝代消失的历史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粱公在李鸿章薨殁后,感叹到:“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gǔ)之失其相…”,对满清失去一个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世界并能与西方进行外交辞令周旋的李鸿章表示了极大的惋惜。粱公所说的“虎伥”到是常见,字意自然不难解,而“瞽相”两字,则鲜少使用。“瞽”的解释“无目曰瞽”,就是盲人,相是引导盲人行走的人。梁公如此描述李鸿章,可见当时飘摇动荡的大清对李鸿章的依赖。我们可用“瞽相相依”来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但与强调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成语“唇齿相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借着剿灭捻军的东风,趁着曾国蕃外交的失意,而一蹴而就直隶总督,进而迁就五口通商大臣,依其外交的能力而成为北洋通商大臣,在清末经历三个皇帝,在政坛上风云四十余年而不倒,虽不是内阁军机大臣,但对朝政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李鸿章得意起于外交,但也羞辱殁于外交,而后者,百年后的今天国人提及大陆台湾问题时无不与之相关,李文忠于黄泉之下了望人间,恐怕其也难以瞑目,满清的失误,所有丧权辱国之羞辱,几乎都压在李鸿章的肩上,为此梁启超也为李鸿章而鸣不平。如此多的灾难,并非一个人能担当的起,而位于旋涡之中的李鸿章自然也就难逃历史和后人对他的垢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