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语文追求标准答案,这些题目做对了反而会伤害孩子 ...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语文追求标准答案,这些题目做对了反而会伤害孩子 ...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9F8V00

新学期伊始,让我们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作者顾远老师(国内教育创新先锋,《教育3.0时代》作者)直指当前语文教育的两大问题:一是有些题目孩子总是做不对,二是有些题目做对了反而会伤害孩子。

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对一些语文题目?

上学期临近考试时,朋友家上小学的孩子忙着做很多习题。其中有一篇语文阅读理解讲了一个小故事,要求学生回答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故事很简单:
一艘船在海上失事,乘客落水。一位乘客在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听到海面上传来了歌声。循声而去,他发现是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根木头漂浮在水面上高声歌唱。歌声把落水的人都吸引到了一起。最后救援船赶到,所有人都获救了。

小朋友对题目的回答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落水以后要大声唱歌”。

凭着对国内学校教育的理解,我猜测大概率标准答案不会是这个。我随口告诉孩子书上的答案很可能是“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保持乐观和勇气”。翻开答案,果然是。

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朋友抱怨孩子在类似的题目上总是答不对,我就半开玩笑地问孩子:“这种题目答不对,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你年纪还太小,理解水平就是达不到;要么就是你能想得到,但是不肯动脑筋去想。你自己说说是哪一个啊?”

小朋友显然两个都不愿意承认,但也说不出别的原因,只好一脸郁闷支支吾吾。

其实这种题目做不对,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没有一个是跟孩子有关的。

首先,是题目的要求和孩子成长阶段适配性问题。

作为成年人,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就是所谓从“具象”到“抽象”的能力。

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其抽象提炼的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异。用一道标准化的考题对一个特定的儿童做出评定是否是公平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阅读理解都是套公式,为了答题而答题,哪是真正的自我感受和体会

这个暑假应老师的建议,给二升三的女儿买了一本阅读理解,越做越发现太难了!对比标准答案的完美,孩子确实写不到点上。终于在给她批改讲了几篇后,遇到需要写自己想法的题,她全是空白了,应该是不敢写了,怕写错写不好

其次,每个孩子从一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为什么非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呢?我们可以理解出题人或许是想通过这样的习题来培养和测试孩子的某种特定能力,比如说就是“抽象提炼”的能力,那为什么不同的孩子抽象出来的一定得是同样的内容呢?

同时,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在试图培养一种能力的时候,抑制了孩子其他(可能更加重要的)方面的能力发展呢?

一个广为流传的典型例子是考卷上有一道题目:雪融化了是什么?

孩子的回答:是春天。

结果得到一个刺目的红叉,因为答案是泥巴。

不论这个例子是否确有其事,它所反映出的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

再退一步来看,假如无论是从与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适配性,还是从培养“抽象提炼”能力的有效性来说,这个题目出的都是完全合适的,那么孩子要想做对它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老师要能够教学得法,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孩子做习题的过程中,主动培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抽象提炼等能力。

那么老师是怎么帮助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呢?我问了孩子,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做完这些题目老师会跟他们对标准答案,做错了就打个叉,然后让他们记住“正确答案”。

我从语文课联想到了孩子在奥数班的经历。

在学完排列组合后,她做了一张卷子。我发现小朋友答题很快,只要去套一个什么公式。

可问题是,孩子有些题算得根本就不对,对公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选了两道题目给她讲,然后告诉她不管你是从“10个人里选3个的选法”,还是“3个人走4个入口的走法”,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类问题。最后我问她老师是否也告诉她这一点了,她说没有。老师会讲解每一道题目,然后告诉他们遇到这个“题型”就用这个公式套进去算。

最后,假设老师的教学也是得法的,在真实的教学中还是会经常遇到教材(教学素材)本身的制约。

我特意用书上的素材和孩子模仿一般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练习。为了简练起见,下面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述——

我: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她:知道。

我: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或者说你学到了什么?

她: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要尊老爱幼。

我:那如果这个故事改成“孔融让座”呢?你是不是又要说“乘车的时候,我们要尊老爱幼”了?而且,这个故事里也没有专门说明是给老人和小孩让梨啊,其他人就不该让了吗?你试试要再想得深一点。

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先给别人”。

我:恩,很好,是不是比刚才好多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要谦让”。这里说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想到别人可能也想要。

反过来呢,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应该想到可能别人也是不喜欢的,所以就不应该强迫别人去做。如果一个人处处都只想到自己,我们说这个人怎么样啊?

她:不谦让。

我:对啊,或者说,这个人很“自私”。

……

到此,围绕“孔融让梨”这个教学素材进行的“抽象提炼”能力培养算是告一段落。或许这样的练习做多了,真的可以有助于孩子以后在面对本文开头的那道题目时能够回答得又快又“正确”。

可其实,在进行上述对话时我一直怀着一种担心和期待——

我很希望孩子会追问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想要的东西让给了别人,那自己留下的是什么呢?”,

或者更狠一点,直接问我:

“为什么我们班小朋友吃东西都不让我啊?”。

那样的话,教学设计就会变得相当有挑战;而原本,这些问题理应是老师可以主动提出来的,围绕这些问题的教学才是更有意义的。

很多教育者不是不知道这样的问题和教学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却仍然会选择围绕“标准答案”进行教学,原因往往在于难以驾驭这样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计。

这样的教学素材——特别是在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内在地就隐含着一些很复杂的问题。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有些还包含着伪善。而这些东西往往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话语行为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向孩子们说明这些?

而在孩子们的现实处境中,也经常出现和他们被要求接受的道德相矛盾的地方,我们又该如何向孩子说明?

比如学校教育孩子要诚实,却为了一堂公开课而事先反复演练,变成了上“表演课”。

学校宣称尊重学生,却可以在大冷的冬天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要求女生穿裙子上学……这些都是孩子在她的学校里真实发生又经常发生的事。

当孩子们感受到不对劲并表达出来时,作为教育者的成年人,经常手足无措,也只能一脸尴尬支支吾吾。

如果此时老师能跟孩子们展开一次讨论,一起聊聊他们觉得哪里不对劲,为什么这些“不对劲”会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下一次当我们再遇见时,还可以怎么做?这不正是一次绝好的练习批判性思维和培养社会情感发展的机会吗?

我们常说,每一个张力都是一个教学设计的契机 (teachable moment),而这些也正是“可能更重要的”能力培养。

写到这里,想起很多年以前我读到过一篇小文章。

作者提到她每周都带女儿去上音乐课,从来不迟到。一次下大暴雨,她们还是准时到了,可老师没来。等了很久,雨停了,老师来了,看看教室里只有很少的学生,就说了句:“今天不上课了,大家自习。”回家的路上,女儿哭了。母亲搂着女儿说:“孩子,是老师错了,你没错。”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很想知道那个孩子好不好。

这些语文题目骇人又害人

做对反而伤害孩子

在上面,我从一道语文试题引出了对当下的教育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有朋友读了之后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拍的是一套四大名著少年版,想听听我的想法。朋友告诉我这是孩子上五年级的配套读物,是老师统一要求买的。

乍一听,这是好事儿。孩子们不爱读课本,或者只读课本还不够,那就多读读课外书。四大名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已经成为了国人精神世界和审美旨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课外读物自然是再好不过。

担心有些内容太深了孩子还读不懂?担心有些打打杀杀情情爱爱的内容不适合孩子读?我没读过这套书,但它既然强调了是“少年版”,想必内容是做了一些适当调整的吧。

问题在于,这套书居然还有配套的测试题。我们作为过来人一定都知道,想要让孩子快速远离某项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告诉ta:这部分内容考试要考。

好端端的四大名著,因为有了这些阅读测试题,开始变得有些面目可疑了。孩子们很快便会发现,原来四大名著就是给知识点蒙上了一层糖衣,读课外书还是为了更好地认生字、背单词,记忆要考的知识点。

朋友补充道:“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就有了读课外书一小时,然后摘抄的作业,区别只在于摘抄的是跟心情有关的句子,还是摘抄跟场景有关的句子,还规定了摘抄的字数。”

这和让孩子背诵优秀作文选里的好词好句不是一回事儿嘛。

回想我们小时候,如果读到了一本喜欢的书,遇到生字影响理解的,我们会主动查字典;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会想到去问哥哥姐姐;遇到喜欢的句子,会反复朗读,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录在精美的笔记本上。

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了做题为了考试才读书,才做那些事儿,反而那些生字生词记得更加牢靠,优美的表达应用起来也更加自然得体。

可能有人会说,除了这些题目,这套书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你看嘛,书里面已经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全书的中心思想都总结出来了,这样孩子们阅读这种大部头书就容易多了。

拜托,这些内容更糟糕好吗!

本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在倒好,一千个孩子眼里也只能有一个曹操刘备诸葛亮,不能有其他感受,不可以有其他解读。

如果只是为了答题,他们甚至都可以不用看书,人物特点、情节简述、中心思想已经全都理好了,背下来就可以。这样的课外阅读根本不会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充其量只会让他们长大了更习惯于“三分钟读完一本书、五分钟看完一部片”之类的流量短视频。

回忆起我自己的学生时代,门门皆优,偏偏语文成绩不佳。说起来,我发蒙颇早,课外阅读广泛,理当不至于此。但是每每拿到试卷,我总也答不对那些关于笔顺笔画的考题,也经常会猜错那些引作范文的文章究竟体现出了作者怎样的中心思想,更不用说写出一篇篇有满满的名人名言、体现出娴熟的起承转合的作文。

事情总有例外。在有一年全市的统一考试中,作文题目是围绕“毛遂自荐”的故事写一篇议论文。按照语文课上老师教的内容,这篇作文应该围绕毛遂的勇气阐发议论。我知道应该这么写,但偏不——

我更想谈一谈为什么平原君没有能够更早一些在众多门客中发现毛遂这个人才,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毛遂”们早一些脱颖而出。不晓得这份试卷最终落到了哪一位老师的手上批改,这篇满分50分的作文我得了49分,以至于时隔三十余年我对此事仍记忆犹新。

今天的孩子们看似有了比我们那时更多的课外书可读,但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式却还是不变,甚至还要更糟,而他们想要在作文中凭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脱颖而出”的机会大概也只会更少了吧。

被测试题毁掉的课外书可不止是四大名著,来看看《小王子》的遭遇:

给孩子们做这样的阅读理解真是骇人又害人。

我们都知道洗脑教育的危害,但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洗脑教育不仅是给了标准的答案,它首先是给了标准的问题。这些问题定义了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和思想的边界,也塑造了我们的下意识。

孩子们每天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这样的标准问题。这些问题塑造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方向,也塑造了他们对于真实生活的想象。

或许有人会好奇,当下AI的发展能够有助于这些教育问题的改善吗?

答案是未必。

如果教育的范式不发生转变,如果对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灌输知识点上,如果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用标准的问题考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那么再好的课外书也无法发挥出它的价值,只会沦为又一堆应试的素材。

没有对“教育为什么”和“教育为了谁”等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思,所谓“AI+教育”并不会天然地挑战和颠覆现行的应试教育,而只会进一步地强化它,让标准的问题出现得更快,让标准的答案搜索得更快,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也会消失地更快。

行文至此,想起某日临睡前收到的一位投资人发来的信息,询问对下面这个“AI+教育”的创业项目的评价。

我的回复是:“商业上或有可为,教育上似是而非。”

其实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恐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