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突然失语失忆?可能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医生提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突然失语失忆?可能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医生提醒......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6A06R1400

近日,女演员赵露思发长文公布病情,自称从2019年起就出现抑郁情绪,不仅出现失语症状,还伴有“频繁干呕、眩晕、针刺”等明显躯体化症状,但她一度忽视病情,直到最后身体支撑不住才就医,被确诊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什么疾病?等同于抑郁症吗?医生解释,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意识丧失或遗忘等现象,而抑郁症则是一种情绪障碍,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亲人、朋友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要多多倾听、理解,给予他们情感支持。

案例

倒地抽搐疑似癫痫

父母吵架成为诱因

不久前,16岁的小游因时不时躺倒在地上抽搐,疑似癫痫,被父亲送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小游发病时脑电波正常,并非癫痫。经医生介绍,小游和家长到仙岳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陈默雷医生沟通了解到,小游自小由母亲抚养照顾,同父亲关系较为生疏。但由于父母关系不佳且经常吵架,一次激烈争吵后,母亲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将小游一个人留在家中。小游独自留在相对生疏的父亲身边,突然没有了母亲的照料,这一事件成为诱因,导致小游发病,出现发作应性抽搐、肢体抖动等症状。

症状

肌肉抽搐情绪失控

敏感人群发病率高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仙岳医院精神科十三区(急性病区)陈默雷医生介绍,虽然抑郁和分离转换性障碍常共病,但本质上是两种疾病。在临床中,其共病率较高,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常见。

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与精神刺激因素。易感患者性格大多较为敏感,暗示性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相较于男性,女性由于心思更加细腻,发病概率也高于男性。生活中的重大精神刺激作用在这样的易感个体上,就会引发疾病。

除了类似于癫痫,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运动障碍,如肌肉抽搐,可能表现为肢体突然抽动,突然不能说话(缄默)或行动受限,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爆发,歇斯底里。在意识方面,会表现意识朦胧,分离性漫游,如患者能不自觉地完成买票、坐火车等行为,但事后却毫无记忆,意识与行为呈现分离状态。

分析

精神疾病不是品格问题

需要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医生,我孩子是不是装病?”陈默雷医生接诊时常遇见家长这样问。在大多数市民的认知中,精神疾病常常被误解,其中最具伤害性的观点便是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在“装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陈默雷介绍,患者呈现出的种种症状,如突然的抽搐、意识的游离、情绪的失控等,绝非他们蓄意伪装。从医学原理剖析,这些症状源于患者大脑神经调节系统在心理创伤、性格特质及外界刺激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失衡与紊乱。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陈晓芬解释,长期的情绪问题无法合理表达和有效调节,可能会变形、转换成躯体的症状。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患者的躯体症状可能没有明显的生理疾病基础,但是患者的痛苦体验是真实且强烈的,这是一种真实的疾病体验,不要轻易怀疑患者是在装病。同时,陈晓芬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类似的情况,作为家长或朋友,要有耐心,多倾听、多理解,尊重他们的感受和表达,给予深层次的情感支持,不要轻易地去评判患者的疾病,要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困难以及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精神疾病不是品格问题,它们是可以被治疗的疾病。不能让患者遭受疾病本身和疾病之外不被理解的痛苦。像大多数的疾病一样,精神疾病也需要及时、有效治疗。

支招

勇敢面对不要逃避

鼓起勇气寻求帮助

患者的“自救”很关键。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困境,勇敢面对而非逃避。陈默雷指出,患者需明白这些并非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心理问题的外在体现,要自我减轻心理负担。

心理治疗是“自救”的核心环节。患者可尝试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回顾生活中可能的刺激源和内心冲突。例如,若发现自己在工作压力大或人际关系紧张后症状加重,就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可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当出现“我无法胜任工作,所以身体才会这样” 的想法时,提醒自己这是不合理的认知,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代,如“我有能力应对困难,身体症状会随着心理调整而改善”。

此外,陈晓芬提醒,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看,很多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有着相似的消极思维模式。比如抑郁的患者,因为担心“向别人求助,会让自己看起来很无能”,或认为“我不能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样是令人讨厌的”,而认为只能靠自己,害怕向他人寻求帮助,从而增加应对困难的难度,并加重情绪的负担。陈晓芬建议患者试着鼓起勇气,从合理表达和恰如其分地寻求帮助开始,到积极就医问诊,都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有效缓解。

小贴士

心情糟糕时

这样吃可改善情绪

对于普通人来说,偶尔心情不好是很正常的。但如何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尽量调节心情?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营养科张姗姗介绍,保持三餐规律,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素,选择优质蛋白、蔬果、适量主食等合理搭配,避免挑食、偏食,适当吃一些优质蛋白,如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的蔬果等,这些食物从营养角度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此外,普通人也要尽量少吃油炸油腻、高糖、深度加工食品,控制酒精、浓咖啡和浓茶的摄入。这些食物虽然可以短期帮助调节心情,但不利于长期的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