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考地理中的黄土地貌

创作时间:
2025-03-18 01:56: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考地理中的黄土地貌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MJ0R9QR0516DHVE.html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有纯自然过程的侵蚀(即古代侵蚀)和人为因素参与的侵蚀(称现代侵蚀)。如何减少侵蚀,充分利用黄土土地资源,改造黄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的主要办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与改造;始终注意保持黄土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下是高考地理中关于黄土地貌的常见考点。

一、黄土地貌的分布与特征

1.分布:全球来看,主要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我国黄土主要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北纬34-45°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形成黄土高原。

2.特征:质地均一;富含碳酸钙,干燥时钙质使土粒固结,遇水碳酸钙溶解土粒分离,易受水侵蚀;结构疏松,多孔性显著;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

二、黄土地貌的成因

1.风成说:内陆干旱荒漠区的反气旋将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如我国北方黄土是从荒漠地区吹来的风积物,黄土分布与沙漠、戈壁过渡并成带状排列,黄土颗粒西北粗东南细等特征可证明。

2.水成说:成土物质可为流水搬运堆积形成水成黄土,但次生黄土在黄土高原区是局部现象。

3.风化残积说:认为黄土是当地岩石在干燥气候下风化而成,但难以解释厚黄土层中的均质性、含碳酸钙等现象。

三、黄土地貌的类型

1.黄土沟谷地貌:切沟是散流汇集后下蚀形成,有完整陡壁、沟床顺直等特点;冲沟在黄土高原分布普遍,早期呈长条形,中期上游窄下游宽,晚期沟壁滑坡、崩塌,沟床呈凹弧形曲线;河沟是大型侵蚀沟,已切穿黄土层切入基岩,有经常性水流。

2.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塬是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平坦,四周为沟谷环绕,如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有平顶梁和斜梁两种;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呈圆形或椭圆形,峁顶面积不大,两峁之间有墕,残余长脊称“崾崄”。

3.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是流水下渗使地面沉陷形成的碟状小洼地;黄土陷穴是流水沿节理裂隙潜蚀形成的漏陷溶洞。

四、黄土地貌的影响

1.水土流失:黄土抗蚀能力差,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沟谷面积扩大,沟间地面积缩小。

2.农业生产:塬面平坦,是良好的农业耕作区,但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梁、峁地区地形起伏大,不利于农业生产,易发生水土流失。

3.工程建设: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建设有不利影响,如导致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等问题。

五、考点分析

1.考查分布区域及自然环境特征:高考常结合区域地图,要求判断黄土地貌分布地区,分析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特征。如给出我国局部地图,要求指出黄土高原位置,说明其气候特点对黄土地貌形成的影响。

2.考查形成过程及原理:以材料或示意图为载体,考查黄土堆积及各类黄土地貌形成过程,侧重考查外力作用原理。如通过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分析风成说依据,或给出黄土沟谷地貌图片,说明其侵蚀过程。

3.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该内容是重点,多结合具体案例,考查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如以黄土高原某小流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或要求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4.考查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涉及对农业、聚落、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如分析黄土塬、梁、峁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或说明黄土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5.考查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生态恢复措施和可持续发展途径。如给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案例,分析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或要求为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在高考试题中,黄土地貌常以综合题形式出现,结合文字、图表等资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