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身为凡人:我们如何描绘和颂扬死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身为凡人:我们如何描绘和颂扬死亡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8877705_227314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通过艺术来描绘和颂扬死亡,这不仅是对生命的肯定,也是对死亡的深刻思考。从墨西哥的亡灵节到恐怖电影,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电视剧,死亡主题充溢于人类最辉煌的成就之中。本文将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艺术来描绘和颂扬死亡,以及这种描绘对人类的意义。

许多人试图在艺术中确认“生活是美好的”。即便故事中充斥着吸血鬼和恶棍,读者也必定会根据自己的期许来设定主人公的结局。毕竟,为什么要阅读、观看或收听那些令人沮丧的东西呢?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艺术就应当揭示人类经验的真相,有时候是对生之肯定,有时候则不然。他们坚信,逃避人终有一死的真相是于己有害的。因为拒绝承认必死性而强调无止境的乐观,可能会给人带来暂时的安慰,但终究不能长久。

只有通过谈论世界和我们自身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才能把它们人性化,同时,也正是在谈论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成为人。

——汉娜·阿伦特

死亡是如何被想象的,
又是如何被颂扬的?

艺术将死亡和对生命的肯定作为主题,这于人有何益处?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益处:第一,对人来说,这些集中的艺术创造就是对生命的肯定;第二,这些作品提醒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问题,忽略这些问题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一旦人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必死性,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少一些。

奥伯利·比亚兹莱,《瘟疫》,约19世纪90年代

不一致的信仰会让人虽生犹死。有些信仰是彼此矛盾的,如来世幸福的信仰与现世快乐的信仰。许多人自不量力,贪图两者,既想拥有名利双收的生活,又想得到身后的永恒幸福。

轻视有关生命终结的思想的原因之一是对自我的重视。似乎不可能有那样一个自我都不存在的时刻。对一些人来说,想象自己的葬礼是一件乐事,可能仅次于长生不死。在幻想的葬礼上,他们实际上是在场的,倾听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不过是世间过客,要接受这样的想法,起初可能很困难,但只要习惯了,就会越来越容易。

我不怕死,只是当它来临时,我不想在场。

——伍迪·艾伦

然而,人生短暂的想法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关注。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衰老而烦恼时,有人说:“我一想到世界上将发生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就不再介意变老和死亡了。”这种情绪也可以这样表达:“死亡也有好处,让人不必再面对可怕的未来。把问题留给活着的人吧。”这种说法中没有一丝直面生活的勇气。这不过是一个终日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的人在自我宽慰,为了逃避恐惧,他坚信生比死还要糟糕。

希望人文学中这些对死亡的思考,能让人在生死相关的思考和行为方面重新确定自己的处境。死亡可能并不总是只发生一次。可不幸的是,许多人毫无必要地一再死亡

死亡的仪式

有时候,为了纪念逝者,人们以一种肯定生命的方式来颂扬死亡。在墨西哥和波多黎各,亡灵节(Día de los Muertos)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这个节日最初是阿兹特克人的习俗,在每年较早的时候举行,后来改为11月初,以便与天主教的万圣节相统一。如今,亡灵节更多地流行于乡村而非大城市。但是不管在哪里举行庆典,人们都会去扫墓,并把亲人的坟墓装饰起来,之后的活动中会有大量的食物,包括骨架形的蛋糕和糖果。

在亡灵节的祭坛上,用豆子和金盏花拼成的骷髅

通俗艺术中是
如何
描绘死亡的?
为什么这些描绘
会如此
吸引受众?

死亡主题充溢于人类最辉煌的成就之中: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文学作品。原因何在?因为无所不在的死亡,甚至是最悲惨的死亡,可以提升人对生存的理解。死亡和生之肯定常常是互补的。通俗艺术和娱乐中对待死亡的方式(包括所有的暴力行为、谋杀、自杀和其他各种自我毁灭),可能隐含着对生的肯定。排队购买恐怖电影、谋杀悬疑片甚至赛车比赛票的公众,可能并不确信这些是对生命的肯定,但事实上它们确实是,部分是因为它们把死亡变成了不真实的。

2015年电视连续剧《行尸走肉》第五季中的一个场景

为什么僵尸成了现在流行的文化形象?

在19世纪,通俗艺术包括杂志、低俗小说、舞台情节剧,以及诸如马戏团和狂野西部秀之类的篷内演出。发行量巨大的月刊都有恐怖故事连载。大多数情节剧都是以儿童和体弱少女之死为重点的感伤戏(观众还被建议多备手帕)。低俗小说或所谓的“廉价血腥小说”(在英国)、“一角钱小说”(在美国),讲述的往往是恐怖、犯罪和邪恶故事。这类故事多发生于闹鬼的房子、阴森的城堡、城市的肮脏地带或偏僻的客栈。门上挂满了蜘蛛网,壁橱里横陈着尸身,空气中回荡着骇人的尖叫,暴风雨在屋外肆虐。少女们无一不深陷困境,等待解救。

老朽、绝症和垂危并不被视作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是被视为生命的终极溃败。

——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

作家、电影和视频创作者持续刻画死亡,读者和观众也一直乐在其中。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刻画描写让人与死亡之间拉开了距离,而人似乎总是急于体验死亡或死亡的迫近,无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诸如赛车场的实际场景中。这样的体验可能会让人最终松一口气,发出类似于“死的可能是我,但幸亏不是”的感叹。

应对死亡的策略

人们用来肯定生命和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策略是什么?

如何应对人总有一死的事实?人们已经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信仰来世否认死亡、接受死亡是命定的、避免谈论死亡、嘲笑死亡,或者把死亡看作一个客观事件。根据畅销书《我们如何死去》(1993)的作者舍温·努兰医生的说法:


死亡不是对抗,它只是自然的连续规律变化中的一个事件。死亡不是真正的敌人,疾病才是。疾病才是需要对抗的有害力量。当这场耗人心力的对抗失败时,死亡才会降临。

许多艺术家,尤其是作家,为世人带来了许多临死时的描述。视频网站上兰迪·鲍什的“最后一课”就属于此类。鲍什(1960—2008)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他知道自己将死于胰腺癌。在视频中他做了一些单臂俯卧撑,并宣称自己可能比大多数观众做得更好。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坚持再坚持”。他直面死亡的方法似乎帮助了无数面临相似命运的人。

彼得·丁拉基饰演《权力的游戏》中的提利昂·兰尼斯特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观看或阅读有关世界末日的虚构作品?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1949—2011)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作家,62岁时死于癌症。他给世人传递的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信息。他关于自己疾病的作品《人之将死》比早期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最终他认为,面临死亡的体验并没有什么可供人吸取的教训。


当然,我得到最坏消息的那天,正巧是我的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那天。而我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在芝加哥图书博览会的大批观众面前)所乘坐的最后一次航班,就是让我在美联航获得百万英里积分、可以终身免费升舱的那一趟。我一生以讽刺为业,到如今却不知讽刺为何物了。如果我患上癌症的时候,正好是回忆录上榜的那一天,或者从飞机上被赶下来扔在停机坪上的那一天,是不是能少一点痛苦?对“为什么是我”这样一个愚蠢至极的问题,宇宙几乎懒得回答:“为什么不是你呢?”

神经外科医生兼作家阿图·葛文德在他的著作《最好的告别》(2014)中探讨了美国人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并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进行“一场对话”——思考一下面对死亡或时日无多时如何做出取舍。葛文德写到,自己的父亲在面临多种疾病时说,只要能吃巧克力冰激凌、看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他就想活下去;当他不能再享受这两种快乐时,他就会迎接死亡。对于葛文德和他的兄弟姐妹来说,这成为照顾父亲的指导原则。你取舍的标准是什么?什么能让你积极地生活?

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1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