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将军·中将——黄火星(1909~1971)
共和国将军·中将——黄火星(1909~1971)
黄火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作为我军检察工作的开拓者,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和历史转折。从参加红军到成为新四军团长,黄火星的革命生涯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黄火星将军
黄火星,江西乐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我军检察工作的开拓者。
1930年,黄火星参加红军,参加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月,黄火星随红十军转入中央苏区,任红一方面军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五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1933年7月间,黄火星奉命调入福建省军区第三分区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三分区由宁化城关迁驻清流县后,黄火星又兼任了清流县委书记。11月,中央军委又任命黄火星兼任归化警备区政委和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7日,黄火星率领分区武装攻克了归化城,随即将三分区移驻归化城。不久,司令员张金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黄火星又兼任司令员。当时,正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节节失利的时候,形势也日趋紧张。4月,敌人进攻归化城,中央军军委电令归化警备区:“医院、兵站全部于早时前离开归化城,但分区武装要配合七军团节节抗退,使七军团在敌侧后方打击和消灭敌人”。黄火星接到电报时已是四时半,即令部队将伤兵千余抬运后方,故未能配合七军团作战。中央军委为此撤消黄火星的一切职务,令其到红军总政治部待命。后被分配在福建军区任巡视团团长,到二分区检查工作。敌八十三师进攻连城时,黄火星随叶剑英司令员(时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在钟屋村一带进行战斗动员工作。7月,军区命令他接任一分区政委兼代英县独立营政委,并担任杭代军政委员会委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火星奉命留下坚持斗争。1935年3月,张鼎丞和方方同志提议,在永定金砂召开各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黄火星当选为委员。5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同时,将杭代独立营改为七支队,黄火星任政委。9月,调任永定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为了打开永定局面,黄火星率领杭代独立营向永定挺进,不久又转回上杭与廖海涛会合,在上杭坚持游击战争。
1937年5月,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联蒋抗日、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派邓子恢为代表与粤军正式谈判,经过一系列的曲折斗争,终于迎来了闽西的全面和平。8月13日,黄火星任“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政训主任。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从武汉迁南昌。闽西南两千多红军游击健儿结束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于2月中旬全部集中到龙岩白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下辖第三、四团,张鼎丞任支队司令,谭震林任副司令,黄火星被任命为三团团长,邱金声任副团长。3月1日,新四军二支队在张鼎丞、谭震林的率领下,由龙岩白土出发,开始了从闽西到皖南的千里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