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的新发现
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的新发现
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揭示,传统中药百合地黄汤(BDT)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显著潜力。研究发现BDT能够有效纠正与失眠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并调节下丘脑神经类固醇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为失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
失眠是一种普遍的睡眠障碍,全球约有6%至1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这种状况是环境、文化和遗传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失眠与焦虑、抑郁及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的患病率增加密切相关,并且与肥胖、糖尿病、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因此,揭示失眠的潜在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受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小鼠模型,研究对象接受不同剂量的BDT或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通过开放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行行为评估。应用ELISA试剂盒定量分析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脑组织和血清样品中的神经类固醇水平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使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评估肠道微生物群组成。
研究结果
BDT改善失眠小鼠焦虑样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BDT治疗改善了PCPA诱导的小鼠行为,包括体重增加以及抑郁和焦虑行为的改善。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以Lachnospiraceae的丰度增加和Bacteroideceae的丰度下降为特征。
BDT对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析显示出显著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失眠模型小鼠的血清素(5-HT)水平下降,而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上升。BDT和地西泮的治疗显著增加了5-HT的水平,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了NE的产生,其中BDT-H显著减少了DA的水平。
BDT逆转失眠诱导的小鼠下丘脑与垂体神经类固醇失衡
研究发现,BDT治疗显著降低了失眠小鼠下丘脑中皮质醇(CORT)、醛固酮(ALD)和11-脱氢皮质醇(11-DHC)的水平,表明其能够重新平衡HPA轴。同时,BDT还有效增加了DHEA的分泌,并降低了T、DHT、E1和E2的水平,进一步表明其在矫正HPG轴失衡中的有效性。
BDT重塑海马体和血清中激素失衡
研究发现,BDT治疗在中枢和外周组织中广泛调节神经类固醇,提示其在治疗失眠中的潜在机制。BDT治疗后,失眠组中的CORT和ALD水平显著下降,DHEA、A4、T、DHT和E2的水平趋于正常,1-AG的水平也显著下降。
PCPA诱导失眠引发肠道微生态失调
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粪便样本,结果显示在经过两天PCPA诱导的失眠后,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并且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出现了明显的变动。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对照组与失眠组小鼠中均占主导地位。在属水平上,序列被分类为15个属,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 Lachnospiraceae为主要属。
BDT治疗在逆转由PCPA诱导的失眠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调方面的疗效
分析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BDT对失眠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DT在不同分类级别上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组成,提示其在对抗失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获得73790条高质量序列,在97%序列相似性下聚类成93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NMDS分析揭示了各组之间微生物群落模式的显著差异,BDT和地西泮治疗组的微生物组成与对照组更为接近。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白合地黄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恢复神经内分泌及血清素系统平衡,显著改善失眠症状。BDT的应用显著改善了行为参数,提升了神经类固醇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并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包括酸杆菌减少和梭状芽胞杆菌及厚壁菌增加。这些发现突显了白合地黄汤作为失眠管理的有前景治疗候选药物的潜力,强调了其在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和缓解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方面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楚刘喜, 鲁琴, 陈苹苹, 等. 百合地黄汤作为失眠治疗候选药物:靶向肠道菌群失调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 [J]. iMetaOmics, 2025, 1(1): e60. DOI: 10.1002/imo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