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的百年演变史:从屈辱到近代化的窗口
上海租界的百年演变史:从屈辱到近代化的窗口
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机遇并存的近代史篇章。从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第一个租界开始,到1943年英、美、法三国向中国交还租界,这段长达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第一,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开埠。巴富尔经过同上海道台宫慕久多次谈判。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这些协议,即《上海土地章程》,达成辟设英租界协议。
1845年,风雨飘摇前夕的上海县城。
1845年11月,英租界第一次划定范围,面积830亩,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租界。规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以南、黄浦江以西的830亩地租与英国商人,作为建筑房舍及居住的地方。
- 1848年,英租界扩大至2820亩。
上海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 ~ 1943年8月),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到英国占了便宜,其他的西方国家也绷不住了。
- 1848年,美国根据口头协议,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段,划定美租界,但是没有具体界线。
- 1849年6月份,法国在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地带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 1861年,法租界扩大至1124亩。
1863年,美租界划定范围。
1863年,美租界划定范围后,英美两国租界合并,总面积达10676亩。
1899年,英美租界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面积再次扩大至33503亩。
1900年,法租界面积扩大至1798亩。
1914年,法租界面积再次扩大至15150亩。
1927年,民国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但未能接管租界。
上海的公共租界,法租界,是沿着黄浦江一字排开的,就是现在的外滩。
1941年12月,日本占领公共租界。
1943年,英、美、法三国向中国交还租界。
至此,上海持续百年的租界,退出历史舞台。但英美法在上海仍旧拥有着不小的势力和特权。
客观地看,上海租界具有两重性。它既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耻辱标志,同时又是近代文明的窗口。第一幢高楼、第一盏电灯、第一辆电车、第一座欧式剧场、第一家广播电台等,中国的许多第一都产生在这里。为人所鄙弃的上海滩涂渐变成了一个闻名中外的“十里洋场”,喧宾夺主,反而老上海县,拆除了城墙、急欲融入大上海。租界既是西方列强经济掠夺的基地,同时又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创造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环境,使得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一直等到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列强才恋恋不舍地退出上海。上海才真正交还到中国人民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