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荷花淀派创始人的一生
孙犁:荷花淀派创始人的一生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深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影响,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孙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热心扶持青年作者的编辑,被誉为"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基本资料
- 中文名:孙树勋
- 别名:孙犁,孙芸夫,芸夫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
- 出生日期:1913年5月11日
- 逝世日期:2002年7月11日
- 职业:作家
- 毕业院校:保定育德中学
- 信仰: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开创"荷花淀派"
- 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
人物生平
1913年5月1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初六),孙犁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由于母亲无奶,他幼年身体较弱,且有惊风疾。
1919年,孙犁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1924年,他跟随父亲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在这里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陶、许地山等作家的小说,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种杂志和儿童读物。这些阅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基础。
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育德中学读书期间,他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孝吗?》《弃儿》,独幕剧《顿足》等。
1927年,孙犁以年幼想家为由休学一年,并与本县黄城王氏定婚。婚后,他继续在北平、保定等地谋事,直到1949年在天津工作后才将妻儿接到身边。
个人作品
孙犁的代表作品包括《荷花淀》《芦花荡》等。其中,《荷花淀》被选为195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文;《芦花荡》被选为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课文;《相片》《报纸的故事》等作品也被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个人生活
孙犁虽外表傲岸,但对家人却难掩真情。他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路过母亲房间时都会推门进去看看是否盖好被子。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孙犁曾表示,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
个人荣誉
孙犁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作为《天津日报》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持青年作者的传统,培养了刘绍棠等大批知名作家和业余文学创作骨干,被誉为"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散文选》荣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3次获鲁迅文艺奖。20世纪80年代获全国老编辑荣誉奖。
人物评价
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读了孙犁的作品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作家铁凝评价孙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时效应,来代替文学特有的使命。"
作家莫言评价:"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作家茅盾评价:"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后世纪念
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纪念馆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间挂着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纪念馆南端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为汉白玉石碑,正面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中轴线上建有木制牌楼,孙犁所书"大道低回"牌匾挂牌楼中央。牌楼和展厅之间是孙犁呈坐姿、高3.3米的汉白玉雕像。孙犁纪念馆正房为主展厅,分七个部分,展示了他的生平与创作。
2012年11月,孙犁文学奖首次颁奖。孙犁文学奖是为了纪念孙犁先生逝世十周年而设立的,由河北省作协和孙犁故乡衡水市安平县共同承办。
2013年5月12日,孙犁图书馆在河北省安平县举行开馆,孙犁纪念馆奠基仪式同时举行。该馆位于安平中学校园内,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馆内设有孙犁生平陈列室、孙犁作品陈列室、孙犁研究资料室等,是研究孙犁生平和创作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