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
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
施一公院士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杰出的结构生物学家之一,他和靠着结构生物学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大佬是一个级别的科学家(当然这不代表他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国内固有的结构生物学的势力截止到今天也没有人可以媲美施一公老师的科研实力;
施一公老师的学生里,目前也没人可以媲美施一公老师的学术地位的人。目前柴继杰教授逼近施一公教授的水平,颜宁教授次之。
我大概分几个方面来讲施一公老师吧:
1.学术水平极高,应该是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高校校长
施一公老师最早成名是因为细胞凋亡的大复合物的结构解析,这些工作主要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出来的,清华早期也适当延续了细胞凋亡方向的一些好的课题,帮助他在清华快速发出好的paper。
这一个阶段,他很巧妙的看到了这个领域已经发展成熟,正是国际上追赶想要把桃子摘掉的时期,而他本人也不负众望成为了这个领域最亮的星。普林斯顿大学在他三十五岁就给了他终身正教授就足够说明他的学术地位了。
因此他回清华后,很快的获得了晶体学领域的大奖,以及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是靠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细胞凋亡大复合物的工作。
后续回了清华后,他的科研势头有增无减。一往无前,已经超过了他在普林斯顿期间的实力,在两个更加有影响力的领域做出来了杰出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这绝对不是施一公靠着冷冻电镜的先发优势沽名钓誉。
相反,他作为一个晶体学大家,能够在冷冻电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意识到应该在清华布局电镜,并且自己也布局了一系列只有电镜才能做出来的课题 这本来就是一种非凡的战略眼光。
毕竟,同期的北京大学和生物物理所也都在向国家要钱布局新的结构生物学设施。例如北大就只选了NMR 后来因此结构没有清华的发展机遇。这不是只有清华大学才有的机会,但是只有清华把握住了。
于是施一公老师靠着冷冻电镜在伽马分泌酶和剪接体上大获成功,也是实力为主,运气为辅的一个必然结果。
请注意,施一公过去二十年,都是晶体学研究结构生物学的;颜宁教授在14年之前,也是晶体学研究结构生物学的大家,所以请不要argue人家靠着冷冻电镜了。
现在这么多AI技术层出不穷,包括我在内的人又学会了几个呢?但是人家也是在没有多少先验知识的情况下,直接抓住新工具的机遇做成了世界霸主,你觉得这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抓住的吗?
施一公老师的伽马分泌酶的工作,其实很多结论和主流结论相抵触。不过APP的工作依然是代表性的好工作,值得一个中国院士。
后来施一公老师在剪接体的领域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最近也把次要剪接体都在西湖大学做出来了。当然他自己的学术水平已经比起他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那一年更高一层楼了,达到了准诺奖级别。
也因此,他的学生里目前还没出现能媲美施一公老师的高徒。
那他有没有输过?当然也有:
他后来在核孔复合物的解析上, 并没有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也许是做校长导致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科研 也许是同行打压。另外,施一公老师年轻的时候曾经也算错过一个结构,也曾公开场合说过晶体学当然远高于电镜,当时小同行很多人也都知道。只是后来他名气太大工作太厉害 这件事也没人再提了。
2.出色的教育家
他改革了清华大学生命口,参与创建了药学院和医学院,并且直接推动了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的建立,至今还是全网医学实验班的最佳宣传员。
每次医学实验班想要抢夺优秀生源的时候,施一公院士总会和优秀生源家属还有学生视频通话,希望吸引他们加入清华大学。
由于出色的贡献,他当选清华大学当时唯一的生物医学口的副校长。这是在清华很不容易见到的事情,因为清华真的不一定要使用一个生物医学的专家做副校长。
另外他的徒子徒孙已经千千万了,除了大家很熟悉的颜宁、柴继杰等人,其实不是特别上媒体的还有很多人,比如植生所的小张鹏老师,也是国家杰青了。他的徒孙黄志伟教授也早就执掌哈工大的生命科学的特区,现在也兼职在西湖大学做基因编辑中心。
他们师门都是会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写文章,数据给施老师,施老师亲自写文章,学生在边上看着。颜宁教授曾经感慨 自己写文章就没有施老师这样允许学生在边上看着,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写 虽然知道施一公老师那样对学生更好,但是的确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其中,柴继杰教授由于近五年杰出的表现,目前成为可能唯一水平逼近施一公老师本人的学生,施一公老师的书中也特别提到了他,评价是“让人叹为观止”。
柴老师靠着“感病小体”等系列工作,已经站在了植物结构生物学的世界第一,俯瞰众山小。
3.出色的校长
施一公老师成为西湖大学校长后,可以说 西湖大学只用了五年,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创造了亚洲奇迹,成为了已经可以媲美清华北大的亚洲生命科学最高峰。
同时在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他们招聘的年轻人的质量也极为突出。可以说,西湖大学靠着极好的待遇和很好的学术氛围,目前人才聚集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成为了中国新的奇迹。
他们充分尊重人才 讲席教授工资和经费还有产业界转化都突破了天花板。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拿到1200W或者两千万的经费,百万以上薪水也都是常态。
这种大胆的改革举措,让饶毅教授也惊叹:西湖大学在师资招聘上是媲美清华北大的存在。资深教师成果招聘高于清华北大,而且生命学院的大楼也比北大更好。
施一公教授,绝对不是像方舟子说的,沽名钓誉之徒,走穴之辈。
他是脑子里有一个大我,时刻想着改变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