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会不会在我们孩子这一代终结
外号,会不会在我们孩子这一代终结
一位母亲在接女儿放学时,发现女儿有了一个特别的外号——“慕斯蛋糕”。这个外号源于女儿名字中的“慕”字。母亲好奇地询问女儿班上其他同学的外号,得知了一些简单的谐音梗,如姓范的被唤作“大米饭”,姓莫的是“墨水”。母亲的同学告诉她,现在的老师对起外号管得越来越严,一些带有侮辱性的外号甚至被视为校园欺凌。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外号,会不会在这一代孩子身上终结?
外号的起源与演变
外号,这个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古龙曾说:“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外号却是绝不会起错的。”起外号的关键在于贴切,但起外号的人往往带着一种“犯贱”的心理。
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例,在小学时因表演猩猩而被冠以“猩猩”的外号,这个外号一直延续到初中。为了反击,作者给一个新来的男同学起了“巨腚猿”的外号,这个外号贴切且易于传播,最终成为了对方的标签。
外号的伤害与和解
外号带来的伤害是深远的。一个身材极胖的同学被起名为“瘪三”,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外号更具杀伤力。多年后,这个外号已经变成了调侃的资本,但有些伤害却无法抹去。比如,一个肤色偏黑的女同学始终无法释怀“黑妹”这个外号,多年后仍会询问他人自己是否真的那么黑。
外号与冒犯艺术
有人将脱口秀称为“冒犯的艺术”,但这种艺术建立在对他人感受的忽视之上。姚明曾明确表示不喜欢“小巨人”这个称号,因为在他看来,这与“胖子”一样,是按照体貌特征起名。然而,球迷们却认为这是一个美誉,完全忽视了当事人的感受。
边界感与共情
如今的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孩子们变得更加安静和有礼貌,外号文化似乎正在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值得思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教育过度干预的结果?无论如何,保持适度的边界感,学会共情,理解他人的难处,体会他人的痛苦,不置他人于尴尬的境地,这些教养的培养比外号文化本身更为重要。
《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乡村爱情》剧照
《请回答1988》剧照
《父母爱情》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