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历史上已经向表音文字发展了
汉字在历史上已经向表音文字发展了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广泛使用并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也是独有的指示会意文字体系。汉字历史上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向“一字一音一义”发展。
汉字的特殊性
归根到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而语言是音义结合体。文字天然地从语言那继承了音、义,没有不记录读音的文字,也没有不记录意义的文字。
一个英文单词能不表示意义吗?
一个汉字能没有读音吗?
所以“表音/表意文字”这种说法,决不能从文字的使用功能上来进行区分。也即,如果要把握汉字的根本性质,汉字区别于拉丁字母、假名、谚文等其他显然与汉字系统迥别的文字系统的根本点,不在于文字在功能上的差异。
中国的汉字则经历了由表意为主向意音兼顾的过渡。早期的汉字中表意的象形字较多,后来,用形旁加声旁的造字法创造的形声字不断增多。在商代甲骨文里,形声字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说文》小篆里,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汉字为何难以拼音化
为了给汉字标注发音,佛教传入后的东汉出现反切。反切长久以来是汉字文化圈为汉字注音的常用方法。
反切法之起源有说启发自西域梵文字,实际上如果有规律整齐的反切注音系统,那就是拼音字母系统了。
在反切法诞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读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书注音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汉之前占据字书之主流,例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等。一般是用一个字注另一个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局限十分明显:依时空之不同,每个字的发音都有差异,且一些情况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广韵里「行」字和「绗」、「胻」字等)或生僻字来注音,有时反而会造成不解。这种情况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现后得到改善,而韵书也常常把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准确。
但是,反切的用字不统一,同样的声韵母,经常用不同字。
举个例子,比如“六”中古音liok,"力竹切",明明l声母叫“来母”了,反切时l声母用字不用固定的"来"。liok的韵母描述是“通开三入屋”,“通摄”代表"ong/ok"韵母,开口字代表没有u介音,三等表示有i介音,入声,屋韵代表ok。一堆冗长模糊的描述。
是因为像藏文这样的文字都不是原生的,而是模仿婆罗米文字造出来的,属于是一步到位,一开始就奔着表音化去的。
汉字则是本土原生的文字,一步步从象形符号进化为了以音节为单位的不完全表音的文字,其出现和成熟得太早,本土知识分子一没有太多接触其他文字系统的渠道,二就是接触了也不会有拿其他文字系统取代或者以之为基础造一套新字的想法——毕竟全部重置文字系统将导致历代积累的资料消失,成本太高。
中古汉语的有效音节数有两千多快三千,现在普通话好像是一千四百多,部分方言最少的也有七八百,这和日语那种40多个假名包办两百个音节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日语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效音节数也就一两百多,而且全是最简组合,音节假借对他们来讲自然手到擒来。而早期汉语有效音节数动辄三四千,结构极端复杂,音节书写不仅没有经济性可言而且其实践精度往往也写不出人话。
而且事实证明根据外来文字去造字不一定就是表音的,接触的文字是什么样也很关键,比如西夏语是一种羌语支语言,但是西夏文走的就是仿汉字的道路。
辅助注音的出现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参照印度梵文的体文为汉语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我们知道,古人要学习宣传佛经,就要学习梵文,梵文是拼音文字。梵文的字母叫悉昙siddham,形体很接近藏文。古人创制字母也受到藏文启发。据说南北朝时的文学家谢灵运曾学习过悉昙。
这种悉昙字母分为两种,一种叫体文vyanjanam,一种叫摩多mata,摩多又叫转声,即元音的意思。梵文有三十二体文,十四摩多,这两种字母就是辅音和元音,基本上相当于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指出:体文者,纽也。体文就是声钮。......现代我国能看到的一本较早的梵文书叫《悉昙字记》,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写的。唐人就是受到梵文体文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语创造了字母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这类材料有两份,一是《归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温论音书的残卷,即《守温韵学残卷》。
三十六字母的发明人为谁,至今尚无定论,王应麟在《玉海》中认为是守温所造。二十世纪初敦煌发现了两份载录唐代字母的文献,一为《归三十字母例》,一为守温韵学残卷。两份材料中都记载了内容大体相同的“三十字母”,说明唐代只有三十字母,宋人的三十六字母是在此基础上迁就当时语音特点的增益版。
汉字的表音化趋势
汉字在历史上已经向表音文字发展了。“六书”中的“假借字”就是纯然的表音文字。“我”本是锯类工具,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北”是“背”的本字,被用来指代北方。“来”本来指的是麦子,被假借为到来之意。“四”的本意是鼻子,被用来指代数字4。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假借字都形成于上古时期。在很早的时代,汉字就在向表音文字过渡了。
如果“六书”中的“假借”继续发展下去,可以想见汉字就会最终成为纯然的表音字母文字,即一个读音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写法。但由于我们目前不知道的原因,这个进程中止了。
中国的先民对汉字的表意文字特性非常坚持,逐渐产生了形声这种结合意音的方法。参与编辑《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著名学者王宁曾表示,形声字就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事实。”
如今的汉语拼音普及,电脑手机输入大量使用各种输入法,使得汉语语音和字形的结合常常被忽略,这就更加使得汉字拼音化完全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