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77个接入互联网国家到拥有10亿网民,30岁的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什么
从第77个接入互联网国家到拥有10亿网民,30岁的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什么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到宽带普及,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带你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拨号时代(1994-2000)、宽带时代(2001-2010)和移动时代(2011-2024),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4年中国第一代 .CN 域名服务器(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档案室)
拨号时代(1994-2000)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拨号上网"是大多数用户的首选方式。1997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丹的纪实文学作品《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在《科幻世界》节选连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互联网的好奇和探索。
根据1997年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台,上网用户约62万人,其中75%的用户通过拨号方式接入网络。彼时,国内带有www域名的网站大约有1500个,分走了国内网络环境78.3%的信息流量,而53.6%的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间不到5个小时。
一台IBM 486DX33电脑配置
上网费用高昂,1997年经国家计委价格调查组调查并核定成本之后,国内互联网资费迎来了一波大降价,最低一档月租费用为50元人民币,限定3小时通信量。性价比最高一档为100元/月,不限通信量,但仅限每日凌晨2点~6点上线。
早期的拨号网络速度极慢,工作日半夜通过56K Modem登录国内互联网,运气好的话下载速率才能达到10KB/S,白天时段通过浏览器直接下载,速率勉强达到1KB/S。
正是在这种迟滞到近乎无法想象的网速影响下,在早期的中文互联网环境中,“图文”属于奢侈享受,依靠文字主体呈现网站内容,才是大众广为接受的方案。一部分商家抓准时机,在1997年前后推出适配学习机的调制解调器,成为价格最低廉的家用互联网接入终端方案。这种售价千元出头的学习机,有个相当取巧的设计:完全过滤网站上的图片,仅仅保留文字内容供用户浏览。
1995年8月,中国第一个大学BBS水木清华上线,该项目于2005年3月停止对校外IP访问。早期用户在BBS上发布的内容
1997年,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文章,发布在新浪网前身的四通利方论坛体育板块,随后火遍中文互联网。互联网爆炸式的传播速度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它的信息承载能力和传播效率。自1998年新浪网成立之后,中文互联网迎来了它的“门户网站”时代。
天涯社区赶在千禧年到来之前的1999年正式上线。
宽带时代(2001-2010)
进入21世纪之后,ADSL迅速在一线城市添置了PC的家庭中普及开来,下载速率终于飙升至100KB/S以上。除了带宽,和拨号Modem相比,ADSL的另一大优势就在于不会占用电话通讯线路,再加上计费标准转向了包月乃至包年,“上线”逐渐开始向“线上”转变,“上网下资源”的时代,终于到来。
正是在这个宽带初现的时代,许多至今看来依旧眼熟的操作接二连三地开始出现。例如FTP,一部分网站将资源存放在特定服务器上,通过出售收费账号来允许用户下载,很有“会员制网盘”的意味。许多步入高校的新生也在校园网上发现了通过FTP分享的海量资源。“共享资源”的互联网盛景,已经开始露出真容。
但这并不是全部。随着“线上”开始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意识到完全可以把“闲置”的带宽利用起来,“挂机”未尝不是一种状态——于是P2P下载就这样成了。从BT到电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在“资源共享”领域迎来了前所未见、其后也难觅的繁荣。
不仅仅是私域——作为公共平台,中国互联网论坛在这一时期同样迎来了全盛期:无论是天涯、猫扑还是西祠胡同这些综合论坛,亦或是Sonicbbs和popgo这些面向特定用户的垂类论坛,在2000~2010年间,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上涨,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巅峰时代—。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论坛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推送机制上都没什么可取之处,但能让千千万万“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找到发声且有人聆听探讨的渠道,单凭这一项功绩,就足以让BBS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醒目的一笔。
不仅如此,在Web浏览器之外,2000~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用“日新月异的进化迭代”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1999年的时候,为了降低公众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隔阂,一场名为“互联网生存”的活动,声势浩大地拉开了序幕——随后毫无悬念地高开低走变成了一场人间喜剧:在长达72小时的体验中,吃不上饭、喝不到水的测试者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体力不支淘汰出局之前,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都在Windows 95系统里折腾,完全没能找到登录互联网的入口。最终,《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标题,给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结论:
“体验者最大感受:目前网上不能生存”。
不过,随后发生的一切,想必诸位都不陌生:没过多久,就在1999同一年,以永和豆浆为代表的餐饮企业火速上线了在线订餐以及外卖服务;而在进入2000年之后,无数接地气的国产网络软件,彻底重塑了“互联网生存”的概念——电商平台不必多说,酷狗的出现,显著改变了不少国内网民的音乐欣赏习惯,至于百宝以及快播等视频点播软件,更是将P2P的概念彻底深入人心;最后,以QQ为代表的IM平台,彻底重塑了互联网时代中国网民的交流形态,“互联网生存”,从此再无悬念。
移动时代(2011-2024)
和从拨号到ADSL的进化相比,从ADSL到光纤入户乃至移动互联的变革,显得尤为波澜不惊——仿佛在一夜之间,“在线”就取代了“线上”,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常态。
不过,如果放慢镜头细看,还是很容易找到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有哪些产品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想必少不了iPhone 4,但对于很多从拨号Modem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国老网民来说,iPad,显然也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设备之一。
截止到2022年iPad系列图谱,来源:zeiPAD
在最初亮相的时候,无数媒体对这种没有键盘的个人终端发出过质疑,但对于当时许多用户来说,“一秒钟点亮即可通过浏览器接入互联网”,已经足以证明这种设备的存在意义。事实上,在iPad诞生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PALM到UMPC,也包括后来的口袋上网本在内,“随身终端”始终是消费电子行业重要的产品类别之一;之所以未能成大器,除了硬件性能、交互体验乃至软件生态这些周边要素,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上线”的便捷性,实在是不容乐观:
Palm OS应用程序界面,来源:medium @Dmitrii Eliuseev
实际上,哪怕是在2000年,许多“随身终端”都有“同步数据”这种看上去就让人血压升高的功能——iTunes的设计源头其实就源于此。之所以没有云文件同步一类的设计,技术环境不够成熟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线网络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来说,依旧是奢望。
即便是在ADSL普及之后,不少城市的入户宽带,对接入的终端设备数量也有着明确限制——满心欢喜地买来无线路由想要在自己家实现WiFi漫游,打开浏览器一试才发现根本连不上网。诸如此类的不便,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逐渐烟消云散。许多朋友对目前这个世代的网速变迁,其实并不算敏感,毕竟,那个盯着FlashGet最后0.5%死活下载不完的时代,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相比于“把资源放在自己硬盘上图个心安”的旧时代互联网仓鼠党,“上网能看就行”俨然已经成为了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习惯,从在线视频到直播再到云盘,显然都是在这种潮流之下催生而出的产物。
如果一定要找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印证网速提升的代表,那么“彩铃”势必榜上有名。尽管已经很难追上现如今用户的使用习惯,但至少在特定时期,彩铃这种中国特色产物,赢得过不少用户欢心。“换个彩铃就要群发信息昭告好友来打电话”的行为,想必不少朋友还有印象。所以说,随着移动互联网带宽的进一步提升,符合新一代用户习惯的即时通信手段浮出水面,革新格式的新一代彩铃卷土重来,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大变革,也体现在“工具商店”形态的更迭——并不仅仅是从“软件”转换成“应用”那么简单,AppStore的登场,为零落四方的软件小工具提供了统一的发布渠道,除了带来更高的曝光率,更为“非实体付费软件”的商业模式铺平了道路:
2023年Q3全球热门市场应用类下载排行,来源:DataAI
源自共享软件的“创造、分享与回报”精神,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降临,正式在中国用户市场普及开来;之所以手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PC平台分流走大批用户,这种健康程度更胜一筹的市场生态,显然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和“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旧世代箴言截然相反,现如今的互联网用户,越来越习惯在网上用真名实姓乃至真人照片进行社交。
除此之外,移动时代的互联网与生活绑定程度,明显要比之前的所有世代来得更深远:如果说在2014年前后“不带手机外出”的体验还算能接受,那么从2016年开始,“人机分离”的生活,真就是一刻都不能忍受。
无论是选择打车、公共交通还是共享单车,甚至包括足不出户点外卖网购在内,离开移动时代的诸多原生应用,真就是生活品质大打折扣——尽管在形式上,拼单团购在之前的在线时代也有过冒头,但只有在进入移动时代之后,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并在巨头厂商的推动下,“拼单”才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中迎来全盛期;除此之外,诸如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在线直播等等“在此之前有过尝试”的商业形式,同样在移动时代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所以说,用“移动时代的原生明星应用”来定义滴滴打车、摩拜、拼多多以及微信和抖音等应用,恰如其分。
说到底,从“上线”到“线上”,再到“在线”,以上所有的理念迭代,都离不开“带宽的提升”这个大前提。根据宽带发展联盟在今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固定宽带网络的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已经达到83.88Mbit/s,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综合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也达到了129.36Mbit/s,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后盾支持。
不仅如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万兆网络”的愿景已经逐渐显山露水,沉浸度更高的网络体验,俨然已经是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尾声:下个时代?
20世纪70年代,诗人北岛创作过一首非常著名的“一字诗”,全文如下:
网
——这首诗的标题,叫做《生活》。言简意赅,既写意又写实,预见性更是叹为观止。
从“上线”开始,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始终伴随着“带宽提升”的节奏不断进化。在“延迟”的存在感已经愈发稀薄的现如今,“在线人生”已然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必选项,那么,下一步,这种和数字化世界高度绑定的生活,又会迎来何种进化?
可能性有很多。其中,“在场”的概率,可能要比想象中来得更高:
就在本月,Valve首席执行官Gabe Newell宣布,由自己担任创始人的脑机接口公司Starfish正式开始运营——尽管并未公布更多的相关技术细节,但基本可以确认Starfish的研究方向应该和“非入侵式接口”密切相关,因此有可能在VR以及AR等设备上得以应用。从上个世纪发展至今的个人数字终端视觉体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经历又一波迭代进化。
也正因如此,接入带宽与通信技术的迭代进步,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产生全新的实际意义。透过屏幕隔岸观景的互联网体验,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和行业的增长需求了,下一站,就让我们从“在线”走向真正意义的“在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