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冯氏:800年来在流溪河畔帽峰山边开枝散叶
白云冯氏:800年来在流溪河畔帽峰山边开枝散叶
白云区钟落潭镇的数个村落里,都坐落有冯氏祠堂,聚集了诸多冯氏族人。白云冯氏,约800年前自番禺龙湾而来,在流溪河边的原竹料(现竹一、竹二、竹三村)、大纲领村落地,后族人开枝散叶,足迹遍及帽峰山边的沙田、陈洞、华坑等村落。数百年来,冯氏在白云大地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孜孜不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00年前自番禺龙湾而来,择流溪河畔安家
“昔我祖府判公自湖广鼎州武陵因谏被贬潮州,无可解归,(值寇乱阻道)道阻不行,于是家于广城南街即今之清水濠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冯氏家谱》记载,大纲领村冯氏始祖追溯到一世祖冯元祉(号启居),一开始其从清水濠迁到番禺管辖的白沙堡,但因白沙堡建巡检司,所以其又从白沙堡迁往龙湾。
竹料村、大纲领村的冯氏族谱、家谱则记载,冯氏从福建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后来定居于番禺龙湾。关于冯氏渊源的记载不尽相同,村民的说法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确认,大概宋末元初时期,冯氏七世祖冯振龙从番禺龙湾迁来。时值乱世,官府到处抽壮丁充军,为避此一劫,冯振龙冒险带着其长孙税荫隐居竹料,成为竹料冯氏始祖。
冯氏族谱
落户竹料后,冯振龙生富成、贵成二子,富成后人多以竹二村人为主,贵成后人则以竹三村人为主,如今竹料冯氏繁衍超过30代。大纲领村知晓冯氏历史的村民冯灿勇称,冯氏七世祖冯振龙长孙税荫在大纲领村开枝散叶,其后人有的迁往竹一南安里、竹三打鱼庄等地,有的迁往花都等地,也有少数后人在三元里、萧岗、夏茅等村安家。
竹二村的冯氏族谱还记载了冯振龙有兄化龙和弟兴龙,兄弟三人从小读书勤奋,均考取进士,冯振龙初任台州推官,后升任山西经略使后巡抚。宋朝绍兴年间,冯振龙还曾在皇帝勒令下率兵抗击金兵入侵,奋勇决战,敌势猖獗,后保荐姜赤龙统兵再战,冯振龙解甲归田。
参与整理族谱的竹二村老人冯柏迁称,冯氏大族谱早被毁坏,现存的是各个分支的续修版,他续修的是冯振龙第七世孙冯季清的族谱。他感叹,知晓冯氏历史渊源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世了,自己也只知皮毛,只能从以前的族谱中追溯过往历史。
筑祠堂祭先祖聚族人,曾有两座冯氏大宗祠
冯氏族人世代在流溪河流域繁衍生息,族人聚居之处,总有一座祠堂,以供后人祭祀先祖,慢慢地,祠堂亦成为冯氏族人联系情谊的场所。历史上,竹料曾有两座冯氏大宗祠。
原来,此前,竹料冯氏始祖冯振龙的神像一直摆放在清朝顺治年间族人为纪念先祖富成而建立的冯氏宗祠内,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富成和贵成的后人商议后,决定合力在流溪河畔修建冯氏大宗祠(亦称维世堂),以纪念始祖冯振龙,并将神像迁往此处,以享祀千秋。
而为了纪念先祖税荫,税荫的后人在如今的竹料墟修建了福绵堂,亦称冯氏大宗祠,且比维世堂早建两年多。同一时间,两座冯氏大宗祠坐落在同一村落里。
如今,两座冯氏大宗祠早已面目全非。其中,日军入侵竹料时,将福绵堂的墙砖拆下,用其铺设了魁星楼公路。而维世堂如今仍安静地坐落在流溪河畔,目前为危房,已不对外开放。
冯氏大宗祠
除了这两座冯氏大宗祠,在钟落潭镇各村还存有不少纪念冯氏先祖的分支祠堂。如今在竹二村,仍存有纪念富成的冯氏宗祠,以及纪念其后代的丹逸二公祠和季清冯公祠三座祠堂。竹一村内则有观一冯公祠、焕平冯公祠两座祠堂。大纲领村也存有一座冯氏宗祠,为1998年重建。此外,钟落潭镇的沙田、陈洞、华坑以及江高镇勤星村等村亦建有冯氏分支祠堂。
季清冯公祠
丹逸二公祠
竹料村、大纲领村所辖范围,商贸兴旺,建有竹料墟、中和市。三四百年来,竹料墟起起落落,如今仍是一方热闹的现代集市,而中和市则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消失在社会发展长河中。
在帽峰山边开枝散叶,族人能文善武
近800年来,冯氏在白云大地默默耕耘、繁衍生息。如今冯氏族人多聚居在钟落潭镇,江高镇勤星村也有冯氏族人聚居,另外广州市内的花都、从化、海珠以及清远等地也有冯氏族人的足迹。
其中,以流溪河畔的原竹料村、大纲领村冯氏族人人数最多,超1.5万人,尤其是竹二、大纲领两村,村民中超过95%为冯氏后人。此外,五龙岗、安平、光明等村落也聚居有冯氏后人。
历史长流,岁月悠悠。清朝时期,有竹料冯氏陆续迁往了帽峰山边,在沙田、陈洞、华坑村开村,村里均建有冯氏族人的祠堂,族人合计超3000人。每年清明时节,冯氏族人均到位于钟落潭镇的晏岗岭祭祀先祖冯振龙。
每到节庆,冯氏四方族人也会齐聚一堂,其中以竹二村的元宵节最为热闹。每年元宵节,竹二村村民都会自愿捐赠经费,少则10元,多则成千上万元,宴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共度元宵佳节,同时也邀请冯氏兄弟村欢聚一堂。正因为家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一元宵敬老习俗延续了数百年。竹二村八旬老人冯伯回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每逢元宵节,村里的祠堂边还会搭彩排楼、挂花灯、结彩带、抛彩门,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甚是热闹。
地有灵秀,人有俊杰。如今的竹二村依然孜孜不倦地传承着洪拳与国画传统文化,村中能文善武的人甚多。有“竹料墨人”美誉之声的冯曼硕正是竹二村人。
冯曼硕自幼酷爱美术,16岁进入岭南艺苑,成为岭南画派一代大师赵少昂的入室弟子,深得岭南画派的真髓。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家亡,冯曼硕满腔热血,义愤填膺,奋然拿起画笔,画了一大批漫画,揭露日寇烧杀抢掠的罪行及沦陷区同胞扶老携幼、颠沛流离的惨状,在禺北各地巡回展览,以激发人民团结抗战。他还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儒将伍观淇领导的民众抗日游击队,在广从一带痛击日寇。
近800个春秋过去了,白云大地的冯氏依旧在悉心耕耘着先祖留存下来的这片土地,孜孜不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勤劳勇毅、团结奋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