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识药》清热凉血药之牡丹皮
《神农识药》清热凉血药之牡丹皮
牡丹皮,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本文将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以及相关传说故事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味传统中药。
性味归经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古代本草记载
《本草纲目》记载: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牡丹皮,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肝经。治一切冷热气血凝滞,吐衄血瘀积血,跌扑伤血,产后恶血。通月经,除风痹,催产难。畏菟丝子,忌蒜。
《滇南本草》记载:牡丹皮,味酸、辛,性寒。破血,行血,消症瘕,破血块,除血分之热,坠胎,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
①《珍珠囊》:牡丹皮,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②《日华子本草》:牡丹皮,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③《本经疏证》: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
④《药性切用》: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散瘀除烦,退无汗之骨蒸。生用凉血炒和血。妊妇忌之。
现代研究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效,常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等症的治疗。其主要含有单萜及其苷类、酚及酚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
牡丹皮具体运用小提示: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主要通过清除体内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离子实现抗氧化作用)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丹皮酚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水提物可对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丹皮酚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的能力)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丹皮酚的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牡丹皮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特别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相关传说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牡丹皮自然也不例外。据传,在苏州虎丘山下,织绸名手刘春擅长将花鸟织成栩栩如生的作品。一次,府台老爷的女儿要办嫁妆,要求刘春织24条丝嵌金被面,花样是牡丹。然而,刘春从未见过牡丹,束手无策。时间紧迫,刘春愁苦不堪,直到一天半夜,她突发口吐鲜血,昏倒在织布机旁。一位美丽的姑娘出现,自称为牡丹仙子,给刘春喝下一瓶药液后,刘春奇迹般苏醒。牡丹仙子轻声说:“我是牡丹仙子,因不愿在严寒中开放而逃离了洛阳。”她使出法术,庭院内立即绽放出娇艳的牡丹花,刘春得以以之为样板织作。
刘春织出的牡丹花被送至州府,但却在进府门时枯萎失色,令府台老爷大为震怒。他派人搜捕刘春,却发现她已与牡丹仙子消失无踪。留下的唯一线索是一瓶半满的药瓶,人们后来才认出其中的药材正是牡丹皮。这段神奇的经历,成为了刘春织绸生涯中的一个传奇,也让人们铭记了牡丹仙子的神秘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