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的农村婚丧嫁娶如何减负
“烧钱”的农村婚丧嫁娶如何减负
导读: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中的“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重庆各地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通过创新婚礼形式、简化丧事流程、禁止“无事酒”等方式,为农村婚丧嫁娶“减负”。
今年1月,大足区11对新人参加集体婚礼。(受访者供图)
8月15日,我市举行乡村民俗展示展演活动,主持人介绍新时代婚事新办“五礼”。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南川区在骑龙镇石岗村宣传移风易俗新规。(受访者供图)
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举办简单却温馨的村宴,村民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喜迎新春。(受访者供图)
近日,河南某乡镇一新郎将18.8万元礼金转账至新娘个人银行账户,新娘家人认为没有直接收到礼金,便阻止婚车离开的视频登上热搜,引发全国网民对农村地区移风易俗的广泛讨论。
彩礼本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婚嫁习俗,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些地方,这一习俗“染”上了奢侈、攀比的不良风气,逐渐“变了味”,成为敛钱的一种手段。
推进移风易俗,让“烧钱”的农村婚丧嫁娶“减负”,重庆做出了哪些探索?近日,记者走进大足、南川、开州等区县进行采访调查。
婚事新办:让爱简约不简单
32岁的陈灵巧与女友经历了7年多的爱情长跑,终于在今年春节前步入婚姻殿堂。他的婚礼没有高额彩礼,也没有传统乐队表演,而是邀请金婚夫妇分享婚姻经验。这种特别的婚礼背后,是重庆大足区推进婚俗改革的生动实践。
两年前,陈灵巧和女友计划结婚,但女方家提出需要10万元彩礼,这让他犯了难。陈灵巧家庭条件普通,月收入仅4000元,存款有限。正当他为彩礼发愁时,金山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周彬带来了好消息。
周彬告诉陈灵巧的母亲郭朝芝,金山镇推出了用养老保险替代部分彩礼的改革措施。经过协商,女方父母同意陈灵巧每年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省下的彩礼钱用于购买新房。
彩礼问题解决后,如何举办婚礼又成了双方讨论的焦点。女方家希望举办体面的婚礼,包括多辆婚车、大舞台和乐队等。周彬建议他们选择大足推出的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简约形式。
最终,陈灵巧与女友参加了一场集体婚礼,通过互签婚书、互赠信物的形式取代了传统婚闹,还聆听了金婚夫妇的婚恋故事。这种简约而有个性化的婚礼方式,正逐渐成为新趋势。
丧事简办:既寄托哀思又不丢面子
与大足倡导喜事新办不同,开州则把整治大操大办作为移风易俗的重点,尤其是提倡丧事简办,降低村民负担。
开州区义和镇芦溪社区党委书记邓学海介绍,从2013年开始,村里举办丧事就开始了攀比之风,一场丧事下来,少则花费10多万元,多的在20万元以上。2018年4月,大家同意将杜绝丧事大操大办写进村规民约,同时组建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刹住攀比之风。
老党员罗兴明的父亲过世后,他决定简办丧事——只设10桌酒席、不收亲戚之外的礼钱、追悼会只举办1天……一场丧事下来,仅花费了一万多元,这对家庭条件一般的罗家来说,负担减轻了不少。但同时他心里也惴惴不安,担心村民议论他小气。
得知罗兴明的担忧后,邓学海带着村干部以及红白理事会成员上他家主动帮忙操办。同时,邓学海还给前来参加葬礼的村民做起了思想工作:“不是老罗吝啬,是为了响应政策。一家有事百家忙,家家户户都到场,邻里之间搭把手……”
小事不办:邻里矛盾少了关系更亲了
相比于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老百姓对不办“无事酒”更是大力支持。南川区兴隆镇永福村村民任晓雅对此深有体会。
40岁的任晓雅是村上的一名临聘人员,丈夫在当地跑货车,两口子一年收入加起来有近10万元,扣除生活开支、娃儿学杂费以及4个老人的医疗费,一年照理说还能有3万多元结余。“哪里存得住哦,一年份子钱就要遭五六万元。”任晓雅无奈地说。
搬家办酒、孩子满月办酒、生日办酒、升学办酒、买车办酒……名目繁多的“无事酒”层出不穷。任晓雅说,“酒”多了,自然礼金就无法承受。“碍于面子,实在没钱,哪怕借钱也得随礼。”
在永福村,哪家整酒都会邀请人缘很好的任晓雅和村党委书记鲁盼,最多时一天赶了近十场酒。
既然大家对“无事酒”都很痛恨,酒席为何还要无休无止地举办呢?
“其实,大家都觉得这种吃请的风气不好,别人请你,你不可能不去,你这次参加了别人的,又觉得不回请就吃亏了,所以找机会自己也办酒席。”鲁盼说。
按照区里要求,今年5月,永福村将禁止“无事酒”写入村规民约,并完善了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来倡导村民不办“无事酒”。
任晓雅的婆婆冉桂春5月10日满七十岁。“妈,我在村里上班,要是别人看见我们家还在整酒,影响不好;你儿子又是党员,在不办‘无事酒’上必须要带头……”任晓雅言辞恳切,动之以情,一番沟通后,冉桂春决定不办酒。
生日当天,任晓雅夫妻俩买来鸡鸭鱼,做了一桌子菜。“这些菜经济实惠,有了和谐的家风,比办啥子酒都强。”冉桂春笑着说。
如今,村里已连续几个月没有接到“无事酒”的举报。大家说,“酒”少了,钱也能攒下来了,邻里的关系也更亲了。
它山之石:各地移风易俗创新实践
“约”出文明乡风
黔东南州渡马镇建“合约食堂”。当地利用闲置学校、集体仓库等资源,整合部门项目建设资金、社会能人捐助等,建起了“合约食堂”。“合约食堂”明确了承办宴席的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等。同时,群众推举成立“寨管委”,负责“合约食堂”的管护,村上会安排专人对每场酒席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定行为及时劝导制止,对不听劝导的,由“寨管委”、村两委共同对当事人和酒席主办者批评教育,并取消“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如今,通过“合约食堂”实现了“四减”,即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办酒数量。
“简”掉陈规陋习
山东龙口市制订丧事简办标准。近年来,龙口市通过出台丧事简办补助办法,从不撒纸钱烧冥币、不披麻戴孝三跪九叩、不设宴待客事后酬劳、不超标准使用骨灰盒、不建造超规模坟墓、不使用非法车辆运送遗体6个方面,对丧事简办的标准全面细化量化。比如对于丧事由村(居)红白理事会办理并达到简办标准的龙口户籍逝者,给予事主1000元补助:对于采用海葬、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式生态葬法,不建墓穴、不留坟头的,再给予事主2000元补助。
“签”来时尚新风
江苏沭阳县拒绝“升学宴”。作为苏北人口和教育大县,沭阳县为整治“状元酒”,从2020年开始,当地便开展“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主题活动,全县9所高中的校长联名发布“倡议书”,组织“不办升学宴 健康成长行”万人签名承诺,鼓励通过“一杯清茶表谢意”“一张合影留纪念”“一页贺卡送祝福”等形式,向老师及学校表达感恩之情。如今,通过倡导新风尚,每个升学季全县减少浪费达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