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0:在伴随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生物标志物
CD20:在伴随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生物标志物
CD20是一种在B细胞表面表达的生物标志物,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CD20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历程。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一类涵盖多种不同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独立疾病统称。其好发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胸腺等淋巴器官,同时也可能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及器官的淋巴造血系统中出现。
在临床上,B 细胞性 NHI 最为常见,其占比约在全部 NHI 的 70% 至 80% 之间。NHL 在病理学分型层面呈现多样化,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的个体化差异显著,这一系列复杂特性使得 NHL 成为临床治疗极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
CD20简介
CD2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为一种分子量处于 33 - 37 kDa 区间的非糖基化磷蛋白,隶属于白细胞分化抗原家族,在正常情况下表达于成熟的未分化 B 细胞表面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典型特征是在不同谱系白细胞的正常分化成熟各个阶段以及活化进程中呈现出或消失的动态变化。当前,CD20 确切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明晰,不过依据以往研究推测,CD20 或许能够借助改变 Ca2 + 的跨膜转运过程来对 B 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产生影响 。
CD20 的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具有不同氨基酸数量与序列的 2 个胞外环状结构、4 个非连续跨膜结构域以及位于两端的 2 段胞内结构域,其中胞内结构域进而形成 N 端与 C 端。在超过 95% 的 B 细胞恶性肿瘤中均能检测到 CD20 的表达,然而在造血干细胞、浆细胞以及其他正常组织中却不存在表达现象,故而 CD20 是一个具备肿瘤特异性的靶点。
除此之外,当抗体的 Fab 端与 CD20 相结合后,其尾部的 Fc 端能够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或巨噬细胞(Macrophages)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介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 (CDC) 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ADCC),最终实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抗CD20抗体
第一代抗 CD20 抗体
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为代表。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它的可变区来自鼠源,而恒定区来自人源。这种结构使得它在保留对 CD20 抗原高亲和力的同时,降低了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以及直接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来发挥抗淋巴瘤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利妥昔单抗显著提高了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成为了治疗 B 细胞淋巴瘤的经典药物。
第二代抗 CD20 抗体
包括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等。奥法木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它与 CD20 抗原的结合表位和利妥昔单抗有所不同,能够更紧密地结合 CD20 抗原。这使得它在一些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患者中可能仍然有效。其作用机制同样涉及ADCC、CDC 等,但在细胞杀伤活性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为复发难治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第三代抗 CD20 抗体
例如奥比妥珠单抗(Obinutuzumab)。奥比妥珠单抗是一种经过糖基化工程改造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与 CD20 抗原的结合亲和力更高,并且能够诱导更强的细胞凋亡信号。在临床研究中,奥比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等疾病时,展现出比传统治疗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
PE Mouse Anti-Human CD20(2H7) | 556633 | 50Tst |
APC Mouse Anti-Human CD20(2H7) | 559776 | 100Tst |
PerCP-Cy5.5 Mouse anti-Human CD20 Antibody(2H7) | abs180028-25T | 25T |
PE-Cy7 Mouse anti-Human CD20 Antibody(B-Ly1) | abs180053-100T | 100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