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写诗每句都要押韵吗?绝句需要对仗吗?初学写诗易陷入的2个误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写诗每句都要押韵吗?绝句需要对仗吗?初学写诗易陷入的2个误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21/10/3166000_1114692745.shtml

在头条上写了很多诗,也看了很多诗,还有许多网友把自己写的诗发到评论区。
看的多了,就发现一个问题,有不少初学写诗的网友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其实那只是写诗的基本规则,但不知他们是在哪里学来的另一种说法,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
在这里,对那两个误区讲解一下,以便让大家写的诗能更加完美。
两个误区:
1、诗的每一句都要押韵
2、绝句也要对仗
注:以下所说的每项规则都是基于格律诗即按照平仄格式所写的诗,并不一定适用非格律的古体诗。

误区一:诗的每一句都要押韵——错!
之前把自己写的诗发出去以后,时不时的就会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说“你这韵都没有押到,还写诗?”
一开始我也没当回事,心想不可能,他们肯定是看错了。但后来说的人多了,就把自己说的也不自信了,连忙去检查,可是查来查去查不出问题,明明都是押韵的啊,为什么他们说没押韵?
想了半天、看了半天,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说的可能是指第1、3两句没有押韵吧?也就是他们认为“诗的每一句都要押韵”。
但其实,写诗并不是句句都要押韵,押韵的规则如下:

1、第1句比较特殊,可押韵也可以不用押韵。

2、第2、4两句是必须押韵的句子。

3、第3句是不能押韵的句子。
注:这个规则不论对平声韵还是仄声韵都是适用的。

一些基本名词:

平声字——读起来感觉声音是横着走或向上抬的字,以普通话为例,发一、二声调的字为平声字。
仄声字——读起来感觉声音是向下走的字,以普通话为例,发三、四声调的字为仄声字。
平声韵——指韵脚为平声字。
仄声韵——指韵脚为仄声字。
韵脚——句子结尾押韵的那一个字。
白脚——句子结尾没有押韵的那一个字。

我们以一些实例来对押韵的规则进行说明。

一、第一种情况:第1句可押韵、第2、4句必须押韵、第3句不能押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间”押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住”不押韵)
可以看出,第1句的“间”押了韵,第2、4句的“还、山”要押韵,第3句的“住”是没有押韵的。
二、第二种情况:第1句可不押韵、第2、4句必须押韵、第3句不可以押韵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没有押韵)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不押韵)
可以看出,第1句的“酒”没有押韵,第2、4句的“炉、无”要押韵,第3句的“雪”是没有押韵的。
大家可以再多看一些诗就会发现,第1句有时候是押韵的,有时候又没有押韵,而第3句是绝对没有押韵,只有第2、4句才会押韵。
现在很多流行歌曲越来越注重押韵了,有的一整首歌都押韵,首先这是因为歌曲的每一句都有长有短,起伏变化明显,所以在每一句都押韵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换不过来气的情况。其次则是因为歌曲对各项规则的要求宽松,并没有固定的一些规矩。

三、为什么第3句不可以押韵?
前面说过,平声字读起来感觉声音是横着走或向上抬,而仄声字则是读起来感觉声音向下走的字。
押韵的本意是为了使诗读起来有韵律的美感,但是如果每一句都押韵的话,那么就会感觉声音一直向上抬或者一直向下走,没有起伏,就无法换气了,读起来很累不说,也没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
所以写诗时,无论使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第3句都不可以押韵,如果是律诗,就以此类推,第3、5、7、9……等单数句都不可以押韵,并且声调要和押韵的字相反。

举例如下:

1、平声韵,第3句不能押韵,尾字要为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夜”不押韵)
这首诗是平声韵(判断依据是看第2、4句的韵脚字为平声字),可以看出,第3句的“夜”字并没有押韵。
2、仄声韵,第3句不能押韵,尾字要为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不押韵)
这首诗是仄声韵(判断依据是看第2、4句的韵脚字为仄声字),可以看出,第3句的“林”字并没有押韵。

误区二、绝句也要求对仗——错!
曾经发过很多五绝和七绝的诗,又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了:“好家伙,你这三、四句都没有对仗,还敢自称为七绝?”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绝句也是要对仗的。我读过的绝句不说有三百首,两百首还是有的,其中的确会有一部分使用对仗,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对仗的,特别是第三、四句用对仗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我大概知道那位网友为什么会那么说,应该是看了杜甫所写的《绝句》后得出的结论,杜甫的《绝句》比较特别,它的两联——两句诗为一联——全是对仗句,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句)
但是,这只是杜甫有意采用的写作方式而已,并不表示绝句的句子就需要对仗。
诗的四句分别是“起、承、转、合”,“起、承”一联用对仗还说的过去,“转、合”一联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内容,更不可能使用对仗句了。
诗句中对仗的规则:

1、无论是五绝,亦或是七绝,都没有强行规定要使用对仗句,当然了,如果你非要用也是可以的。

2、真正要用到对仗句的只有律诗,如五律、七律,它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需要对仗。

我们还是以实际例子来进行说明。

一、绝句不需要对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不对仗)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不对仗)
这首诗是王维的《相思》,一首五绝。可以看出,第一联的两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不是对仗句,第二联的两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也不是对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对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对仗)
这首诗是杜牧的《泊秦淮》,一首七绝。可以看出,第一联的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是对仗句,第二联的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不是对仗句。
由此可见,绝句并不要求对仗。
二、当然,如果你非要用那也没人拦着: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对仗句)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对仗句)
这一首诗是王维写的《画》,它的第一联和第二联都是对仗句,这就是说,虽然没有规定绝句要用对仗,但是你要是真想用那也是可以的,说起来,对仗句读的时候感觉更顺畅,只是表现力相对弱了一些。

三、律诗的颔联、颈联(第二、三联)需要对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的《春望》,一首五律。可以看出,颔联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个对仗句,颈联的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是一个对仗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仗句)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对仗句)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无题》,一首七律。可以看出,颔联的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个对仗句,颈联的两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也是一个对仗句。
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唯一对对仗有要求的就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同样的,如果你想全部都对仗也是可以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就是四联皆对仗。
对仗句的写作对于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比较高, 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情感并且皆顾对仗,这就非常考验诗人的写作能力了,所以律诗历来也是最能体现诗人才华的一种诗歌体裁。比如杜甫就以写律诗见长,绝句反而写的比较少,像前面提到的《登高》,就被很多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总结】格律诗的写作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并不是每一句都要押韵,只有第2、4句是必须押韵的句子,而第1句是可押可不押,第3句则是不能押。
2、绝句没有对仗方面的要求,只有律诗的颔联、颈联(第二、三联)才需要讲究对仗。
这些虽然是比较基础的写诗规则,不过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得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多看、多想,不但能对规则有更多的掌握,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关于格律诗这里多说几句,很多人对于要按照平仄格式来写诗的格律诗很不以为然,甚至认为那限制了思维,是不值得提倡的。
但其实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格律诗的本质,格律诗的本质是什么?它并不是一种规定,只是一种体裁,或者叫写作方式。
就如同画画一样,有的人喜欢画国画,有的人喜欢画油画,国画和油画便是不同的绘画方式,而依平仄而作的格律诗和不讲平仄的古体诗,便是相同的概念,它们只是不同的写作方式,至于选择谁,那完全看个人的喜好,不用互相看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