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部增长极新规出炉,花都区迎来这些战略利好!
广州北部增长极新规出炉,花都区迎来这些战略利好!
北部增长极已然成为近期广州热议焦点。从审议通过《广州北部增长极(含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到《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出炉,一周内,广州北部增长极接连迎来新利好。
从当年的北部“优化”到如今的北部“繁荣”,依托空港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广州发展北部地区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按照规划,北部增长极规划范围面积共686平方公里,其中花都区379平方公里,白云区307平方公里,其中含空港经济区116平方公里。到 203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由经济区、智造创新高地,形成3000亿级的临空产业集群,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工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
多重利好之下,可以说今年不仅是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更是作为建设主力军的花都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
花都区在北部增长极中的角色与任务
11个功能组团7个位于花都
从范围来看,广州北部增长极横跨花都、白云两区,包含空港经济区,其中花都区占一半以上面积,是建设的主阵地。
按照精明增长的理念,延续北部远山为屏、低山入城的特色风貌,北部增长极以生态为框、枢纽为核、通道为廊、园区为载体,构建“一核两带、双轴三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其核心便是位于机场西南部的“国际航空城”,以空铁大道产业发展轴和空港大道港城发展轴两条机场南部双轴交汇的高价值空间打造增长极核心。可以看到,以连接广州北站和白云机场的花都空铁大道为轴,覆盖周边的产业组团和消费商圈,是北部增长极的核心地带,承担着“一核营城”的重任。
近年来,花都不断优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空铁产业金廊,沿空铁大道已聚集智能电子产业集群及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等高端产业及商贸业,串联绿地空港中心、2025PARK、中国美都、国光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廊道初显,各类优质产业、高端产业正加速聚集。
未来,核心区要强化国际航空城临空展贸、科创总部、国际医疗、临空消费4大广州目的地功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离世界最近的航空都市”,实现“到北部即到广州”。
在“一核两带、双轴三廊”空间结构下,规划还明确了广州北部增长极的11个功能组团。除去位于核心区的国际航空城组团,还有6个位于花都区,包括花都城市中心组团、狮岭时尚智造产业组团、花都汽车城产业组团、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组团、临空数智港组团(东翼)、临空战新产业组团。
如, 临空战新产业组团,以“湾北增长极·国际数智芯”为发展愿景,构建临空型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航空器材、商贸会展、文旅消费、航空服务、临空物流为主导产业,打造湾北数智产业创新高地与人城产融合的山水新城。
花都汽车城产业组团,规划以先进制造、创新研发为主要功能,构建珠江西岸的万亿级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络汽车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如此多功能组团落在花都,既是信任重托,更是使命担当,需以点突破、串联成线、服务大局。
助力花都打造空铁一体化大综合交通枢纽
开放,是广州北部实现蝶变的关键因素,强枢纽则是题中之义。规划提出,推进辐射泛珠、覆盖湾区、快联广州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枢纽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
当前,花都正抢抓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契机,联动广州北站,大力推动和完善空铁联运交通体系。去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6317万人次,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广州北站全年客流量累计突破1000万人次、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性目标。
高质量建设北部增长极,势必将带动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两大空铁枢纽能级再跃升,助力花都区打造空铁一体化大综合交通枢纽。
向外,提升北部高铁枢纽群对泛珠三角地区腹地的辐射能级和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覆盖能力,加快推进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河高铁、广湛高铁、广珠(澳)高铁等线路接入广州北站、T3 高铁站,将广州北站扩建为服务广州北部、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枢纽客站。
向内,加快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花城际)、广清城际广州白云至广州北段、芳村至白云国际机场城际(芳白城际)、地铁 8 号线北延段等建设,实现增长极核心区与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内直连直通。
在空铁一体化方面,推进白云机场至 T3 高铁站、广州北站、白云站空铁联运系统建设。近期结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和广州北站改造扩建,加快实施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空侧专用轨道项目机场红线范围内隧道预留工程建设;研究 T4 航站楼、空侧专用轨道,开展运营模式、海关和出入境管理模式、开发建设时序等关键议题研究。
同时,进一步拓展北站地区新消费、新文旅、新服务“目的地”功能,释放文商旅体消费潜力,做强北站免税消费、推动现代化酒店集群等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商圈”建设成为枢纽型国际特色商圈。
未来,广州北部地区将构建由7条高铁、5条城际组成的轨道网络,构建4条北站、白云站至机场的空铁联络通道,建立一体化的空铁联运机制。
推动花都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北部增长极是广州重要的实体经济承载地。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将构建“3+5+4”产业体系,突出空港优势,铁港特色,形成万亿级工业集群、3000亿级服务业集群的枢纽经济新高地。
在这些重要产业里,如发展高价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先进装备与汽车智造产业转型、推动都市时尚智造升级、打造高品质生活消费区等都涉及到花都当下以及未来的重点规划,有利于推动花都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优化廊道引领的产业空间组织是规划的重点内容。面向超3000万吨的空、铁货流、针对货源差异特点,构建临空、临铁2大“供应链+”产业走廊,通过“运单”带动“订单”。
具体来看,以空铁大道、花都大道、空港大道等机场放射通道串联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打造时尚智造、战新科创、国际服务3条临空型产业复合走廊。依托以广州国际港为核心的公铁联运网络,打造2条临铁型产业复合走廊;通过5条产业走廊串联33个重点产业平台,供应连片高质量产业空间。
这也与花都的谋划十分契合。就“临空”而言,以白云机场为核心,花都正在建设“4+4”临空产业体系,在机场北侧15分钟车程范围内,重点规划了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临空数智港,其东西两翼紧密分布于机场东北、西北两侧,构建形成“一港双翼”的临空数智港产业集群。
而狮岭时尚智造产业园、新华工业园、花都智能电子绿色价值创新园、广州北站商务区、绿色金融总部集聚区、融创文旅城片区等也是多元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空间也将是广州北部增长极拓展产业用地的重要载体。
此外,规划也将优化机制保障建设实施。如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对标上海东方枢纽,在机场邻近地区结合会展、博览功能谋划国际商务合作区,形成服务合作新平台;结合现有产业园区,力争谋划新的国家级产业平台;在资源统筹利用上,建议联合在地央企、省企谋划成立省级以上建设运营主体;探索城市更新机制,创新安置补偿和留用地统筹开发利用方式,加强土地保障。
在花都城市中心打造片区公共服务中心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广州北部增长极,想要吸引人、留住人,离不开多彩活力的都会生活、舒心极致的服务体验、精细品质的城市空间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广州北部要把“流量”变成“留量”,必然要做好“城”的文章。规划提出,面向1.8亿空铁旅客与都市圈北部人口,构建“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中心体系,提供科教、创新、文化、医疗、商业商务等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打造承载广州全球城市和北部航空都会特色专业功能,提升区域服务能级。
一个绿色、生态、智慧的现代航空都市,是广州北部增长极的未来图景,将推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区域协同和相互赋能,带动花都城乡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和提升。
按照规划,将在花都城市中心打造片区公共服务中心,重点面向北部本地人口、辐射粤北地区,引入优质教育、头部医疗、区级文化体育设施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规模约80万—100万人。在狮岭、炭步-汽车城、数智港东翼、数智港西翼打造片区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规模为15万—30万人,为本地就业人员提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商业等宜居生活服务。
同时,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置,打造广州北部服务中心,辐射粤北地区。如引入华师附小、广州市第二中学,围绕空港地区布局空港医疗城(花都),在花都城市中心争取建设国际级体育场馆等。
一幅岭南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新画卷”也将在广州北部增长极徐徐展开。沿空铁大道产业发展轴协同打造3个门户地区,包括依托机场打造的国际航空城门户、依托广州北站打造的北站门户。
其中,北站客厅将以站城一体为规划理念,体现都市与人文双重魅力的交融共生,打造集自然景观、公共空间、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空间模式,整合形成高效集聚效应强的城市空间,以及创、展、购、游、住5大活力融合街区,吸引商务和消费客群留在北部,实现商旅流量转化为留量。
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北部增长极门户地区将加强相关服务提升和多元风貌管控,展现广州全球城市主客厅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