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邱振刚长篇小说《夜北平1938》:“脑洞大开”与叙事的耐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邱振刚长篇小说《夜北平1938》:“脑洞大开”与叙事的耐心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46832

近年,文学对抗战题材中的“谍战”书写持续走热。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质化和套路化。如何在众多作品所创造的故事模式中出新,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解决的难题。最近,邱振刚以抗战时期的北平生活为背景的长篇新作《夜北平1938》出版,给了我不一样的阅读观感。

文学对抗战题材长久不衰的“热情”,最直接的动因是那场抵御外侮的战争带给民族的心灵伤痛和精神自省。另一种原因,恐怕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不无关系。关于抗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被正史书写,但有更多的普通人和事件细节不为人所知,它们有的散失在时间的流逝中,有的则是出于某种原因被“故意”雪藏——例如隐蔽战线上的故事,“看不见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与大众探疑和探秘的趣味结合起来,使得文学对抗战题材中的“谍战”书写持续走热,这与《潜伏》《麻雀》《北平无战事》等影视剧的热播也是相辅相成的。小说对某一类题材的集中“开发”,非常容易形成同质化和套路化的现象,谍战小说也不例外。如何在众多作品所创造的故事模式中出新,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解决的难题。最近,邱振刚以抗战时期的北平生活为背景的长篇新作《夜北平1938》出版,给了我不一样的阅读观感。

《北平无战事》剧照

小说描写地下党员穆立民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大义灭亲铲除留学期间被日方诱降成为间谍特务的哥哥穆兴科,并率领地下工作小组获取并破坏日军军火运输计划的故事,塑造了穆立民、高铭志、陈文蛟、文四方等一批革命志士的群像。小说延续了抗战题材作品的主题追求和价值取向,写出了日寇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展现了日本侵略势力和国共两党等各方力量在北平错纵交织的复杂形势,讴歌了我党地下党员坚守革命信仰和民族大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精巧的故事设定让小说充满的悬疑张力,阅读过程从始至终都受到探知真相的强烈驱动。特别是人物身份和角色行动的不断反转,显示了作者架构故事的超强能力以及对“谍战”这一叙事类型的深度思考和把握。曾经的北伐志士穆兴科实为日本间谍,而被敌人看作“杀手锏”的女谍“匕首”则经历了从地下党员罗明才的妹妹罗明慧到日本特工藤田泽美的身份转换。在起底真相的过程中,种种超出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的细节让人叹为观止。而穆立民等人如何进出戒备森严的日本特务机关、设法进入岗哨频繁巡逻的大楼,并用何种办法更改保险柜里的特殊装置等,都让读者为他们捏着一把汗。这些令人脑洞大开的情节既丰富了此类作品的故事模型,更有效增强了小说的“看点”。

《麻雀》剧照

就叙事方法而言,小说虽在宏大叙事的范畴之内,但作者采取了将历史理性和个人情感相融合的写法,把抗战还原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域中,在探疑与揭秘之外增加了情感温度和可信度。小说的前半部分,天祥泰绸缎庄老板穆世轩本想让两个儿子继承家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但受到革命力量的感召,大少爷穆兴科投身北伐、二少爷穆立民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不辞而别。当他们归来时,家庭团圆的喜悦是短暂的和表面上的,弟弟很快就发现了哥哥的日本间谍身份。真相被揭穿的刹那,家庭变成了抗战前线,兄弟之间的命运冲突成为敌我矛盾的象征,而哥哥在弟弟枪口下的平静叙说和不得不接受裁决也不能不令人有痛感。在国仇与血脉亲情之间,弟弟的锄奸决定彰显着小说的道德立场和价值选择。

小说虽然写抗战,但却通过不同个体的悲剧命运隐隐透出反战的思想,这让小说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藤田泽美作为日本长线情报人员,十三岁随父母从北海道来到沈阳,进而被转入中国家庭中生活,期间与父母的生离死别成为她一生中的心灵阴影。“她的生命,完全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作者将这样的判断用于这个形象,是将其放在一个“人”的都位置上加以考量的,而不是只把她当作侵略者的代言人。此外,穆兴科固然不值得同情,但他却是抱着“报国”的目的被日本军国主义“洗脑”后而投敌叛国的,这加重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性。

与前半部分穆家在抗战时期的家庭生活相对照,后半部分的叙事空间、情节主线和人物行动使命都发生了变化,“第二战场”上波诡云谲的斗争成为正面描写的对象,日军向藤县和徐州前线运送军火的计划和任务成为国共两党情报工作的目标。作者采用全知视角,用传统章回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分别讲述了穆立民等地下党人与喜多诚一、森本峤、矶口孝三等为代表的侵华日军特务机关斗智斗勇,几经波折并付出牺牲后赢得胜利的全过程。作者极为讲究故事的进展节奏,情节环环相扣一路走高,高潮被安排在结尾部分,此前被略写的国民党情报力量此时也进入斗争现场,围绕从具有定时开锁功能的保险柜中得到情报这一核心任务,三股势力交错博弈扣人心弦。但作者的讲述沉稳而有耐心,抓住不同的线索分头推进,将如一团乱麻的历史现场梳理得条理分明、繁而不乱。在小说的尾声部分,作者更将时间拉回到现实中来,以“现在进行时”将自我带入,通过老人的回忆性讲述补全事件的结尾和人物的结局,使情节与结构得以完善——至此小说所设定的历史之谜才全部解开。

《叛逆者》剧照

作者的叙事耐心还表现在小说对北京地域文化的表达上。这部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京味儿”特征,是可以归入“京味文学”序列中的。区别于只在一个地名下编织故事、却把地域特征悬置起来的书写,《夜北平1938》时刻不忘“北平”的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小说把天祥泰绸缎庄安置在珠市口,穆立民“最喜欢去的”二楼抬高了观察视角,这一带的商铺戏院和车来人往构成了街巷里的独特风情。穆立民转入燕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圆明园等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地理坐标;而那时从珠市口到西北郊的距离堪称遥远,这一路便有了很多只能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我党的交通站永兴旅社在琉璃厂,四合院里和院外的生活就是情节里不能替换的元素……作者在后记中也给出了自己的设想:“在我的想象中,这将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但在推动情节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急于解开谜底。大量地域元素的运用不仅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更成为故事和人物内在的文化支撑。由于小说的主题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底蕴中生发起来的,因而更加厚重和绵长。

后人对历史的讲述实际上是一种重构,小说家以个人的想象写出的是历史的种种可能。这种可能性越多,所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多,因而也就越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历史小说所提供的都比我们所知的真实的历史更多和更真。文学史上关于抗战的小说鳞琳琅满目,但每一部都不可替代,《夜北平1938》也如是。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