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话健康——健运中焦之白术与山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话健康——健运中焦之白术与山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720616_121118854

白术与山药作为中医经典药对,其配伍精髓根植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典籍理论,体现了“气化津液”与“脾胃升降”的核心思想。现结合经典原文,从药性、功效与配伍角度深入解析:

一、白术:气化津液,燥湿而不伤正

  1. 经典溯源
    《神农本草经》载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强调其祛湿、通痹、健脾之功。
    《本草述》言其“升阳除湿,为脾胃要药”,点明白术通过升发脾阳,推动气化,使水液归于正化。
    《本经疏证》谓白术“能化液为气,散气为液”,揭示其双向调节之力:既能将水湿化为津液,又能防止津液停滞复生湿邪。

  2. 核心机理
    白术味苦甘而性温,入脾、胃经。其“令气能化液而不化湿”的奥义在于:

  • 气化水湿:脾阳得振,则气机升降有序,水液代谢归于常道,化为津液输布全身,而非停聚成湿。
  • 双向调节:既能利水渗湿(如五苓散),又能固摄津液(如玉屏风散止汗),体现“气化则湿去,气固则津存”之理。
    经典佐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术正合“治湿先治脾”之旨。

二、山药:引津济脾,滋阴以和升降

  1. 经典溯源
    《神农本草经》称薯蓣(山药)“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突出其补益脾阴、调和阴阳之效。
    《本经疏证》言山药“能致胃津于脾”,即引胃中津液上归于脾,使脾阴得充,润燥相济。
    《本草纲目》赞其“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契合脾肾双补、固摄精微之用。

  2. 核心机理
    山药甘平质润,入肺、脾、肾经。其“致胃津于脾而脾胃以和”的内涵在于:

  • 脾阴为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阴不足则纳运失职。山药补脾阴而不滋腻,助脾阳运化,调和脾胃燥湿平衡。
  • 引津上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山药能引胃中津液上归于脾,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恢复“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能。
    经典佐证:《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如沤”,山药正合中焦“沤化水谷”之需,使津液输布有序。

三、白术与山药配伍:燥润相济,升降相因

  1. 药对互补
    白术偏燥,山药偏润:白术升阳燥湿,防山药之滞;山药滋阴润脾,制白术之燥,二者相配,燥湿不伤阴,滋阴不碍湿。
    白术主升,山药主降:白术升脾阳以助运化,山药降胃浊以助受纳,契合《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论。临证选用时,当明之。

  2. 经典配伍应用

  • 虚劳诸证:如《金匮要略》薯蓣丸,以山药补脾阴、白术健脾气,共治“虚劳诸不足”。
  • 脾虚泄泻:如参苓白术散中,白术健脾燥湿,山药补脾固肠,标本兼顾。
  • 消渴病:山药滋脾阴、白术升清阳,助津液上承以止渴,暗合《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之旨。

四、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

白术与山药之妙用,为《黄帝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化理论的体现:

  • 白术:以“气化”为机,通过升发脾阳,开太阴,使水液代谢归于正化,体现“阳化气”之功。
  • 山药:以“阴平”为基,通过补益脾阴,使津液输布如环无端,契合“阴成形”之用。
    二者相合,正应《本草纲目》“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之道,为调理中焦、燮理阴阳之经典范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