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华人从40%跌至22%,马来西亚留不住华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华人从40%跌至22%,马来西亚留不住华人?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8A08IJI00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例从40%跌至22%,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规模庞大(740万),更是华夏文化保留的最好的一支海外华人族群。1963年,位于马来半岛的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砂拉越、沙巴联合组建马来西亚。拥有1040万人口,华人占该国人口约44.3%(包括新加坡),族群规模与马来人(47%)差距不大。


华人(红色)分布比例

华人虽然掌握该国经济话语权,但马来西亚却确立了“马来人至上”的民族政策,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马来西亚华人占比快速下降,大量华人精英流失。截至2023年,马国人口3300万,华人占比暴跌至22%,规模约740万人。马来西亚交通部政务次长林样才曾表示,到2100年,马来西华人比重将下降到5.5%,成为真正的少数民族。

马来西亚华人经历了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大马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占比为何越来越少?


华人比重不断下降

一、扬帆向南

在马来西亚的宪法中,马来人被定义为该国唯一的“土著民族”,享受“马来人至上”的特权待遇。华人、印度人被看作外来人,族群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实际上,马来人本是生活在马来群岛的多个南岛民族的统称,最早一批马来人在1世纪迁入马来半岛。在伊斯兰教传入前,马来人主要信仰佛教、原始宗教,并在马来半岛及周边建立了一些小型政权。


马六甲苏丹国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大量失去生计闽粤民众偷越出境,移居东南亚。华人南下与列强殖民入侵东南亚的历史相结合。英国在19世纪初占据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并组建海峡殖民地,英国引入华人补充当地人口。


华人下南洋

1860年,槟榔屿、新加坡、马六甲的华人增长到3.6万、5万人、1.1万人,华人占三地人口60%以上。此外,英国通过武力威胁和经济控制,迫使马来半岛的9个苏丹政权臣服。随着当地锡矿和大量种植园的出现,华人从沿海向半岛内陆迁移。1890年,马来半岛(不含新加坡)华人数量约94.7万,当地的马来人约130万。


东南亚殖民体系

二战后,英国为消弭战争影响,允许在当地出生的华人和印度人都取得公民权。此时华人规模已接近马来人,马来人认为华人势力增强将阻碍马来人垄断政治权利。


马来半岛的马来族苏丹

马来政治精英要求获得更多权利,1948年,英国批准马来半岛的9个马来族苏丹政权以及原属海峡殖民地、华人占多数的马六甲、槟榔屿共同组成马来亚联合邦(英国保护国)。联合邦维护马来人利益,提高了华人、印度人的公民身份申请门槛,这激起了华人、印度人的反弹。马来人认为自己是土著民族,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享受比华人、印度人这些“外来人”更多的权利,但华人和印度人人数众多且经济占优。最终各方达成妥协,马来人在政治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其特殊地位被承认,马来人则对非马来人的公民权要求做出让步。


马来亚独立

二、“土著”的报复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该国人口628万,其中华人占比约39%,马来人占比49%,印度人占比11%。独立之初,马来人的巫统、华人的马华公会和印度人的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选举中获胜。巫统在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华公会和国大党也得以分享权力。


马华公会

但主导政治的马来人逐步确立了优势。宪法规定:马来语为国语;伊斯兰教为联邦宗教;9个世袭马来苏丹轮流担任最高元首并为马来人在公职、教育、商贸等方面保留比其他族群更多的份额,“马来人至上”政策就此确立。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清楚马来人在经济实力上与华人的巨大差距,想采取温良政策,在减少刺激华印等族的前提下,逐步增强马来人实力。


林连玉

在《1961年教育法令》中,马政府被迫承认华文的教学语言地位,暂时放弃此前用英语、马来语取代华文教育的企图,马来亚华文教育形成“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完整体系,这也是除中国外,海外唯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1963年,随着英国势力逐步撤离东南亚,新加坡、砂拉越、沙巴三地即将独立。其中新加坡面积狭小难以独立运转,希望加入马来亚联合邦。


新加坡是华人占主体的国家

马来亚华人群体在经济和人数上的优势,本就让马来人十分警惕。当时新加坡181万人口中华人占比72%。马来亚首相东姑就表示“新加坡130万华人的加入会打破马来亚的平静”。为避免其他民族规模超过马来人,当新加坡获允加入联合邦时,巫统也邀请沙巴和砂捞越一同加入,于1963年组建马来西亚,华人以44%的占比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仅比马来人少3%。


华人产业集中在城市

为削弱华人力量,马来西亚在1965年将新加坡逐出联邦,大马华人占比从44%下跌至36%。随着华人政治势力被削弱,马来人几乎独占了马国公务、军队、教育系统(华文学校除外)。


华文学校

马来西亚于1970年设立采用马来语教学的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又于1971年出台《大学及大专学院法令》,禁止开设采用非马来语教学的私立高校。1971年起,公立大学开始依据族群人口比例录取学生(即“固打制”)。由此,大专院校中的马来学生比例从1970年的53.7%上升到1985年的75.5%。大学90%的奖学金也定向分配给马来人,哪怕华人的整体学习成绩优于马来人。


华文独中

董教总联合组建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三所独立华文大学(独大、三院),借此形成了“华小-独中-三院”的新华文教育体系,使华文教育在马来人的同化政策下得以延续。即便去国民中学的学费更便宜的情况下,超过80%的华人愿意子女在华文独中接受教育。但讽刺的是,华文独中并不受大马政府的财政支持,独中毕业证不被马来西亚的大学承认,独中毕业生难以进入马来西亚国内的顶尖大学。然而,凭借着独中优秀的教育质量,马来西亚国外的许多国家都承认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文凭。大马华人在独中毕业后,纷纷选择前往欧美、中国的台湾、香港等承认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文凭的地区上大学。


韩江学院

借助承接西方产业转移,马来西亚的经济转型取得成效。1970到1990年,马来西亚人均GDP从385美元增至2442美元。一旁的华人主体国家新加坡,在同一时期凭借转口贸易发展更快,人均GDP在1990年达到1.2万美元。


80年代的新加坡

面对马来人对社会资源不公正分配,一些大马华人选择移民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1970年-1990年,68万大马华人选择入籍或定居他国,超过了同时期华人的自然增长水平。1980年,新加坡华人生育率下降到1.7,已无法维持人口更替。占该国人口13%的马来人生育率却保持在2%以上。在冷战期间无法吸引中国大陆移民的情况下,新加坡也乐于接纳大马华人,以维持其该国华人占主导的种族平衡。


新加坡

除人口外流,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华人生育率也开始下降。1957-1970年,马来西亚人口增长率为2.7%,华人增长率仅为2.3%,明显低于马国平均水平,华人增长率在1970-1980年再度下降到1.6%。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

随着医疗等资源向马来人倾斜,马来人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提升了马来人的增长速度。1980年,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占比从独立之初的44%下降到26.4%,马来人从47%上涨到57%。大马华人不甘心沦为二等公民,对马来西亚偏颇的民族政策发起反抗。1985年,为华文教育奔走一生的前教总主席林连玉去世,大量华人涌上街头为这位高喊“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的老者送行,林连玉的忌辰成为大马华人的“华教节”。


马印两族生育率更高

马来人以国内法律为保障,强行获得少数族群企业的部分股份、岗位,2002-2014年,马族、印族对马来西亚的财富占有率分别从24%、3%上升到33%、6%。同期,华人对马国财富的占有率从72%降到60%,但华人依然掌握着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马来西亚财富排行榜中,华人常年占据80%的名额。


公开在会议上挥舞马来剑威慑他族的国防部长希山慕丁

受到不公正族群政策的影响,特别是疫情严重冲击马国经济的背景下,大马华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持续外流。截至2020年,共有144万华人放弃马来西亚国籍(获保留双重国籍)定居他国。特别是近些年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缓慢,与新加坡的人均差距越来越大。


新马经济实力差异悬殊

新加坡对大马华人形成虹吸效应,毕竟华人全面主导着在新加坡,当地马来人也没有实力去讲究“马来人至上”,外流的大马华人66%居住在新加坡,他们可以凭借能力自由进入政界商界实现个人价值。


华人仍在马来西亚的经济领域占据重要份额

应当说,华人移民东南亚是一部跨越数百年的风云激荡的史诗。英国殖民时期奠定的马华印三族鼎立局面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马来西亚政治走向。从建国之初的温和推进“马来人至上”,再到1970年后马来人特权成为硬性原则,华人等少数族裔的权益被不断压缩,造成华人持续外流。老龄化、少子化、晚婚化仍对华人族群规模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截至2023年,马来西亚人口约3400万,其中华人700余万,暂时保持了22%的人口占比。但马来人压制华人的不公平民族政策,短时间来看“维护”了土著的“权利”,但大量华人精英和资本外流将对马来西亚的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