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洋生物科普——梦幻水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洋生物科普——梦幻水母!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AM8VAE0514K883.html


水母,别称海蜇,是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动物。水母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美丽而危险。

水母的结构



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态,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与鱼虾蟹类不同,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其身体有95%以上是水份,它们没有心脏﹑血液﹑骨骼、鳃、眼睛和口腔,但伞边缘的缺口中有可以感受光线强弱的点眼。

内部构造
水母是三胚层结构,由内到外为胃皮层、中胶层与表皮层。

胃皮层:是水母最主要的胚层。内含胃腔,是水母的消化系统,胃腔内有胃水管系统,内有许多的触手状的胃丝,胃丝上又有刺细胞,可将吃进来的饵麻醉,再放出消化液来进行消化。此外,生殖腺也是位于胃腔壁上,同样是发源于胃皮层。

中胶层:最厚的结构层。中胶层体壁围绕胃循环腔,它或是一个简单的囊,或是被膜分隔成4个胃囊,由胃囊向伞缘伸出4条或更多辐射管,并与伞缘平行的环管相连,由环管也可伸出离心的小管进入触手,直达触手末端。在伞缘或触手基部有感觉器官,例如眼点或平衡囊。这种感觉器官十分灵敏,水母能够通过触手捕捉次声波,从而规避感15小时后的风暴。

中胶层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种特性使得水母呈透明状。

表皮层:水母的保护层。聚集了水母的神经细胞与神经元。部分水母会在身体表面积累色素,从而呈现出多彩的样态。水母本身不会发光,水母发光现象是由于水母体内的埃奎明蛋白质与钙离子混合后发生反应,形成强蓝色光。


生活习性

捕食
与看似温和的外表截然相反。水母是十分凶猛的食肉动物,它的一生都在进食,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另外还有小鱼小虾,甚至还有同类。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运动
水母通过收缩外壳挤压内腔的方式,改变内腔体积,喷出腔内的水,通过喷水推进的方式进行移动。水母表皮中从顶端延伸到伞体末端的肌肉纤维控制着内腔的收缩和扩张。内腔扩张,水流慢慢吸入,充满内腔;内腔迅速收缩,将水流挤出腔体,依靠水流喷出产生的推力使水母沿身体轴向方向运动。当水母试图在水中下沉时,触手会伸展且向上,呈长线状;意图上升或向某一方向运动时,触手远端逆运动方向弯曲,从而有效地改变运动方向。


水母并不擅长游泳,它们常常要借助风、浪和水流来移动。

一些水母的钟状身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钟状身体膨胀。而当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等待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产生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另外,一些水母伞体顶部有气囊,这些水母控制各个气囊里的充气量,亦能改变水母的运动方向。

繁殖
作为一种腔肠动物,水母既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也可以通过有性繁殖。水母雌雄异体,受精卵形成后,一般要经历浮浪体、水螅体、碟状体、水母幼体四个阶段才能发育成水母体。水母的寿命很短,大多只有几个星期或数月。却能三代同堂,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虽能独立生存,但亲子之间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离,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体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孙子辈的水母,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水母独特的生存之道。

共生
俗名小牧鱼的双鳍鲳,体长不过7厘米,作为水母的共生伙伴,可以随意游弋在水母的有毒触须之间,以躲避来自外界的进攻。有时甚至会刻意引诱大鱼进入水母的攻击范围并吞食残渣,水母“保护”了小牧鱼,作为回报,小牧鱼会通过吞食水母身上栖息的其它微小生物来清洁水母。

危险的杀手



水母美丽却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

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有两种分别叫做曳手水母和箱水母的水母,其分泌的毒性很强,极易造成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几分钟内就能致死,又被称为“杀手水母”。

夏季,在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内有时会有水母蜇人的情况发生。游客在下水游玩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那准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过,一般被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极少会危及生命,不必太过惊慌。

急救措施

  1. 避免接触淡水,立即用海水或水中的沙搓洗伤口以便把留在皮肤上的有毒刺胞清理掉,有条件者可用毛巾。
  2. 迅速上岸用饱和明矶溶液、碱性溶液或膏状碱性物体(如牙膏、肥皂、尿液等 )涂抹在伤口上。
  3. 上岸后注意千万不要暴晒伤口,因为海蜇的毒素遇到阳光后会加剧释放而且阳光对伤口的刺激也会引起更多的疼痛。
  4. 严重者应立即就医。

有时候,一些体型较大的可食水母或海蜇会因退潮滞留岸上。但是,水母毕竟有轻微毒性,请游客朋友们不要轻易触碰。发生紧急情况,请马上拨打120,及时就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