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机制如何给:过多的奖励反而成为动机杀手?
奖励机制如何给:过多的奖励反而成为动机杀手?
用餐时,边吃边看平板的孩子已成为餐厅中常见的景象,这不仅反映了数字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化,也揭示了α世代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他们从小习惯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这种即时满足的方式可能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和内在动机。
在教室里,我们经常以奖品、食物、饮料等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的学习表现,甚至亲人也可能承诺:“如果你这次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五百元。”然而,在充满奖励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必须思考:如果有一天这些奖励消失了,学生的学业表现还能继续维持吗?
外在奖励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
针对这种情况,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马克·莱珀(Mark R. Lepper)和大卫·格林(David Greene)等人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爱画画的孩子,给孩子们画画的机会。他告诉第一组儿童说:“如果你们愿意画一张图给参观者的話,就可以得到奖赏”但第二组没有事先说明,而是画完之后给孩子们一个惊喜,第三组则没有奖赏。在四天内观察者记录他们的自由活动情形。
实验结果发现,事先说明有奖赏的第一组用彩色笔画画的时间反而只有第二和第三组的一半。
针对这样的研究结果,他们提出外在动机可能会引起“过度辩解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指的是当孩子从事特定行为时,不是从内在需求里寻找,而是从可见的外在动机中寻求。实验中的孩子被事先告知有奖励,反而降低了原本对画画单纯的喜欢。但也有学者持反对看法,茱蒂·卡麦隆(Judy L. Cameron)则认为,当孩子完全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外在奖励反而能起到鼓励的作用,不能完全断定所有的奖励皆是有害的。
外在奖励会否影响内在动机?。图片提供:阿青老师
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造成的的影响。图片提供:阿青老师
维持学习动机的三个具体建议
综上所述,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都有其必要性,那要怎么维持孩子的动机呢?阿青老师提供了三个具体建议:
1. 奖励与行为之间需具有“关联性”
想在不伤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使用外部奖励,让奖励和行为之间建立“关联性”,并避免看起来像是贿赂或威胁。例如如果发现孩子对书籍产生兴趣,可以选择奖励与阅读相关的事物,如带他们去书店挑选新书,这样的奖励直接支持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或是给认真练习骑自行车的孩子买新头盔,给认真学英文的孩子一个字母贴纸……等等。
2. 避免评价式的对话
在与孩子交流时,应该避免使用评价或带有惩罚意味的语言,例如“你没把饭吃完,所以不准玩平板”。这类型的语言可能让孩子感到被批评或受到威胁,进而影响他们的内在动机。取而代之,可以使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引导孩子,例如说:“我们先把饭吃完,然后一起玩平板,好么?”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更积极,还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自觉地完成任务。
在课堂上,老师可能会遇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使用评价式的语言,例如“你没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游戏时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挫折和被惩罚。相反,老师可以说:“我们一起看看作业中哪些部分需要老师的帮助,完成后再参加游戏时间。”这种方式不仅提供了支持,还强调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内在动机和责任感。
3. 让学生试著回顧努力的過程
鼓励学生反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成就感。
以自然课“如何让灯泡发亮”实验为例,让各小组先画出示意图,再通过实践,试着让电池和电线让灯泡发亮。完成实验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反思活动,让学生回顾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以下问题的答案:
- “在这次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挑战?你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 “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或新技能?”
- “当灯泡成功发亮时,你有怎样的感受?这个过程带给你怎样的成就感?”
这样的反思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成功点亮灯泡的不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他们在过程中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成果。这种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业中更加积极主动,并更珍视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成就感。
在教育与奖励间取得平衡,寻找真正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可以做到游戏化学习,但学习本身很难像游戏一样总是有趣还能即时获得满足,读书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來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技能掌握,甚至可能经历像游戏般“不断卡关”的情形。
而且当学习行为主要被外部刺激驱动时,孩子们可能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将读书视为一种获取奖励的手段,而非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与奖励机制中取得平衡,让孩子们能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