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贺星龙:从没钱上学到"最美医生",坚守乡村24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贺星龙:从没钱上学到"最美医生",坚守乡村24年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7FNAP5V055619ZH.html

在山西临汾的一个偏远山村,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22年如一日,骑着摩托车穿梭于28个村庄之间,守护着4600多位乡亲的健康。他用12个磨破的药包和6辆骑坏的摩托车,丈量了40多万公里的山路,相当于绕地球10圈。他是谁?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坚守?

山路崎岖,风雨无阻,这是贺星龙23年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场景。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的"诊室"不是在医院里,而是在蜿蜒的山路上,在村民的家中。

刚回村时,贺星龙面临的是村民的不信任。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能有多少看病的本事?面对质疑,贺星龙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

创业维艰,贺星龙却从未气馁,他主动上门为村民看病,分文不取。

慢慢地,村民们开始接纳这个年轻的医生。

当他成功治愈一位被县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的老人后,贺星龙终于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从此,贺星龙的名字在方圆几十里变得家喻户晓。

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成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24小时上门服务,随叫随到",这是贺星龙给乡亲们的承诺,也是他23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

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大雨倾盆,只要有村民需要,他就会骑着摩托车赶到。

深夜里,常常能看到他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穿梭的身影。

一次深夜,一位老人突发高烧。

贺星龙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不仅给老人看了病,还连夜将老人送到了3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

这样的事例,在贺星龙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24年来,贺星龙用烂了12个行医包,骑坏了7辆摩托车,行程达40多万公里。

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10多圈。

但他从未抱怨过,因为他深知,乡亲们的健康就系在他的肩上。

在贺星龙看来,作为一名村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之事。

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是他们的"儿子"。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的含义。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贺星龙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他用23年的时光,书写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故事,彰显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品格。

从贫困学子到"最美医生"

贺星龙的故事始于山西临汾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

1980年,他出生在这个贫困的角落,从小就亲眼目睹了乡亲们因病致贫的艰辛。

在这片土地上,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困境。

12岁那年,一场意外改变了贺星龙的人生轨迹。

他最疼爱的爷爷因一场重感冒引发高烧不退。

家人用土方子硬撑了几天,等到病情加重时才决定送医院。

然而,山路崎岖,等到了县医院,爷爷的病情已经恶化成肾衰竭。

贺星龙清晰地记得,当医生宣布爷爷病危时,全家人的绝望。

爷爷在痛苦中离世,当时他才50岁出头,医生说,如果能得到及时救治,本可以多活几十年。

这个打击让年幼的贺星龙萌生了学医的想法,他暗暗发誓要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贺星龙虽然考上了卫校,却面临着无力支付学费的窘境。

3000多元的学费对当时的贺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贺星龙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常年在地里辛勤劳作,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家务。

一家人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更别说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

得知无法筹到学费的消息后,贺星龙整日闷闷不乐。

他曾幻想过自己穿上白大褂,为乡亲们看病的场景,如今却眼看着梦想即将破灭。

贺星龙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农村,谁家还有余钱可借?眼看开学在即,全家人愁眉不展。

就在贺星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乡亲们伸出了援手。

乡亲们纷纷被贺星龙的求学热情打动,大家七拼八凑,终于帮他凑齐了学费。

这份来之不易的学费承载着全村人的期望。

贺星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学成归来,用自己的医术回报乡亲们的恩情。

这份恩情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在贺星龙心里。

三年后,当其他同学纷纷选择留在城市时,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

然而,回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没有诊所,没有设备,更没有村民的信任。

贺星龙的父亲看出儿子的决心,将原本留给儿子结婚用的窑洞腾出来当作诊所。

为了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父亲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绵羊,加上卖玉米的400块钱,一共凑了960元。

这笔钱在当时已经不算小数目,但对于开诊所来说还远远不够。

贺星龙精打细算,最终买回了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本的设备,每一件仪器他都爱惜有加,生怕磕着碰着。

通过一位老同学,他又借了2000元购买了一些常用药品,一个简陋的诊所艰难地开张了。

乡村医疗的十年变迁

贺星龙的23年行医路,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见证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巨大变迁。

从最初的窑洞诊所到如今的标准化卫生室,从单打独斗到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这些变化折射出国家在基层医疗方面的巨大投入。

十年前,大宁县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乡村医疗条件极其落后。

村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屡见不鲜。

然而,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这里的医疗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大宁县84个村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室。

贺星龙的诊所也从当初的土窑洞升级为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诊室,配备了先进设备。

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政策的东风不仅改善了硬件设施,也提升了村医的待遇。

这一举措不仅留住了老村医,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乡村医生队伍。

村医的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乡村医疗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广,更是解决了村民们"看不起病"的老大难问题。

"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更是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这些举措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医疗负担,让他们敢于就医、能够就医。

科技的发展也为乡村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

互联网的普及让远程会诊成为现实,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贺星龙也与时俱进,教会了村民们通过微信视频看病。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贺星龙欣慰地说,现在村民们的脸上笑容多了,对未来的信心也更足了。

然而,贺星龙深知,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乡村医疗仍然任重道远。

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

在他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份健康都应该被守护。

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和千千万万的乡村医生,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挑战与荣誉并存

尽管乡村医疗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贺星龙的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山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出诊路途依然艰辛。

即便是在深夜或恶劣天气下,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他仍会毫不犹豫地骑上摩托车奔赴现场。

这份坚持,是对医者誓言的忠实践行,也是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经济压力是贺星龙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现实问题。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收入远低于城市同行。

为了补贴家用,他不得不在看病之余还要种地、种果树。

妻子也到县城打工,勉强维持两个孩子的学习开销。

面对同学聚会时的落差,贺星龙曾有过动摇,但每当想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他都会重新坚定信念。

长期的奔波劳累也给贺星龙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多年来,他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

然而,每当看到乡亲们健康状况的改善,他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付出与乡亲们的健康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然而,贺星龙的付出并非无人知晓。

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贺星龙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千千万万坚守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的褒奖。

贺星龙的故事,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他的坚守,不仅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健康,更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力量。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摩托医生"贺星龙:坚守乡村22载,见证基层医疗的十年变迁》

【2】江苏卫视:《80后村医贺星龙,医者仁心回报桑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