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近卫军团,为何今天变成了迷茫不振
俄罗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近卫军团,为何今天变成了迷茫不振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支古老而精锐的军团——近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这支由彼得大帝亲自创立的部队曾战功赫赫。然而,随着苏联解体,这支军团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为您讲述这支传奇部队的百年沧桑,以及它在当代俄罗斯军队中的新使命。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支古老而精锐的军团——近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是1691年由彼得大帝亲自成立的。彼得一世年少时曾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居住,闲来无事便组织起同龄的玩伴建立了一支“消遣军”部队。而随着彼得一世的成长和征战四方,这支少年军便发展成为了沙俄军队中赫赫有名的近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以下简称普团)和近卫谢苗诺夫斯基团。普团作为沙俄军队中的精锐,曾参加过大北方战争,于1709年在波尔塔瓦近郊歼灭了卡尔十二世率领的瑞典军队。该军团还参加了普鲁特河行军、波斯战役和1812年卫国战争,也曾两次参与俄土战争和镇压波兰起义,称得上是战功卓著。
但正是这样一支沙皇亲自建立的军团,到了苏联时期便可想而知命运如何。在残酷的国内革命战争中,该军团随弗兰格尔军团一道被红军歼灭,此后便成为历史。
变化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后,急于摆脱苏联身份的俄罗斯对沙皇俄国的很多传统都进行了恢复,这其中就包括重建普团。2012年12月12日,于1979年成立的独立第154警卫团被正式授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称号,成为了近一百年后普团的后继者。而独立第154警卫团正是俄军仪仗队的所在部队,每当俄罗斯的重大庆典,都由该团的仪仗营负责。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称号授予这样一支俄军乃至俄罗斯的门面部队,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
在普团命运的百年起伏中,透露出来的却是今天俄军在历史认知上的迷茫。当苏联解体后,俄军拼命地想要从苏军后继者的形象中摆脱出来,重塑自己的历史观和荣誉观。在这种心态下,俄军从荣誉体系到战术战法再到战斗精神上,都做了相当多的改变。如将旧有的近卫军证章等勋奖章从红星红旗的主体图案改到双头鹰三色旗;废除原有的作战条令和作战编成(一定程度上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失败就归咎于这条);将一大批苏联时期广泛流传的军歌歌词都加以改动(连《苏军之歌》里所有带有苏维埃的字样都被改为了俄罗斯);粗暴的取消了一大批苏军时期的荣誉称号,特别是部队的红旗称号。俄军内部甚至认真的讨论过要不要把胜利旗上的镰锤图案去掉等。
应该说,俄军在用这种方式来急切地改变军队在俄国内的定位与认知,试图用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忠诚来保证军队的士气,而不再是意识形态。
但随着俄罗斯经济在九十年代的全面崩溃和与西方交好的幻想破灭,俄军迫切需要增强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来使俄军在装备落后和军费捉襟见肘的困境中仍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和较强的凝聚力。这个时候,抛开苏军的传统想要再建立一套荣誉体系和历史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总是强调沙俄的军事传统和光荣历史更是不靠谱——他们的光荣事迹年代太过悠久,以至于很难让人有共鸣。这个时候,重新捡起苏军的光荣历史无疑是最便捷的方法。
在这样的思路下,俄军似乎重新开始恢复复当年的荣光,如此情况在近几年的胜利日红场阅兵上更为明显。如2016年,《红军最强大》的进行曲在25年后又一次伴随着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原苏军总参伏龙芝学院)的方阵奏响在红场上空;2017年,俄军装甲方阵全面恢复了在车体漆涂该部队所获勋章的传统。在每个装甲方阵的领头车上重新看到了苏联时期的各式奖章;2018年,俄军高级将领的礼服大改,罗马柱领章的设计重新回到了1945式胜利礼服的设计思路上;在2018年第一个出场的装甲方队的T-34/85型坦克上,原有的胜利旗更是直接变成了一面苏联国旗,令人似乎有些恍惚。
可以说,一大批苏联时期的传统和荣誉正在得到恢复。而这背后,则是俄军目前艰难现状的一个缩影:经济倒退导致俄军的武器装备落后,甚至只能靠纸面数据和概念武器来撑场面;在俄军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的维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后,一度让俄罗斯引以为傲的红海军彻底退化为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俄军的现状可以用窘困来形容。这种形势下的军队,似乎只能靠缅怀历史来提振士气。个中原因,也值得东方的我们加以沉思:是什么让这支曾经立志横扫欧洲解放全人类的红色铁流变成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