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觉察?六大好处与培养方法
什么是自我觉察?六大好处与培养方法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更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自我觉察的定义、类型及其六大好处,并提供实用的培养方法,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在各种情境中,拥有对应的社会角色,从他人的反应、反馈、感受、表情中认识自己,我们称之为“镜中自我”,仿佛自我的价值建构,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如同谚语“吾日三省吾身”一样,假如过度,很容易就会陷入钻牛角尖的情境。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 Tasha Eurich 指出,自我觉察不只是内省,在 5,000 人的心理研究参与者当中,只有 10~15% 的人在测验中真正理解自我觉察的定义,并有效实践自我觉察。
究竟真正的自我觉察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平衡外在的眼光與自我的認知,藉此建立結構完整的價值觀,而不輕易搖擺而失去自我呢?
了解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的基本定义
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根据心理学家 Shelley Duval 与 Robert Wicklund 的基本定义,这是一種專注於自我的想法、意識與情緒,並不盲目服從內在自我的能力。
换句话说,是大眾所稱的「人間清醒」,無時無刻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並且掌控著人生的主導權。
也因此,自我觉察的能力与情绪、感受、想法的认知息息相關,也与正念 (无时无刻活在当下) 的状态有所关联,必须先学会同理自我,才有可能平衡外界与内在的认知。
毕竟,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主观的,有可能可爱的猫咪,对别人来说是让人过敏的大怪兽,有可能漂亮的草原因为曾经被蛇咬过,从此不敢再踏入。
所以,变得更加清醒而不再从众真的是好事吗?会不会傻傻地度过一生,让生理机制维持运作就好,就不会徒增烦恼呢?
这些影响,都会间接影响我们是否愿意变得更加清醒,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
外界与内在,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的两种划分
一、公众自我觉察 (Public self-awareness)
也就是为了社会化而拥有的觉察能力。
会意识到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以及社会现状与主流趋势,借此有意识地融入群体。
然而,过度的公众自我觉察,也常常会形成过度讨好、忘记自我的状况,引发迷茫与不安的内心躁动,甚至演变成讨好型人格,衍生出忧郁、焦虑……等情绪。
比如在青春期,我们常常就会为了讨人喜欢,可能忍耐许多触犯自己界限的事情,像是同学借橡皮擦从来都不还、垃圾到处乱丢、叫自己帮忙跑腿买零食……。
许多创伤的产生或是无意识的霸凌,也是在青春期尚未拥有足够觉察能力时而发生的。
我们害怕只要说错话就会被讨厌,如“聚光灯效应”般在第一人格塑造的时期里,害怕犯错、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不够完美,而对自己过度“自我觉察”。
二、私密自我觉察 (Private self-awareness)
平常是否有省思自我、撰写日记的习惯?撰写日记,尤其是透过书写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躁动的交感神经,并且缓和混乱的情绪,逐字逐句将概念流露于表,许多人撰写的同时,就感受到情绪释放。
然而,长时间处于低潮,或是对自己会过度苛求、属于“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或是“糟糕主义着”,常常责怪自己、数落自己、把未来想得很糟糕的人们,撰写日记反而会成为深化谴责的渠道。
小小的事情就這樣在小劇場上反覆演出,情緒不斷反芻無法釋放,壓抑在內心裡越想越鬱悶。
如果,能夠意識並觀察出自己當下的狀態,我們會歸類為內在的自我覺察,深度而純粹觀看自己的感受、反應,不帶任何的批判,僅僅思考來源可能是什麼。
比如 30 岁 (成年早期) 是社会对婚姻、金钱指标的分水岭,根据艾力克森 (Erikson) 的社会发展理论,我们面对的会是“发展亲密关系”的课题。
这时候私密自我觉察、了解对关系的轮廓,就非常重要。
培养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能力有多重要?
愿意清醒的人很少,就像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故事一样,多数人恐惧着望着火在墙壁上晃呀晃,猜测那是妖魔鬼怪、猜测可能靠近会迎来攻击,没有一个人敢靠近,也没有一个人能转身。
最后,只有一個人回頭,發現只是熱騰騰的火焰,在這之後的洞口,是陽光普照的草原。這份清醒是孤獨的,除非大冒險結束以後回到洞口,有人願意接納。
這就好像一群迷途羔羊四處奔走,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前進。
丧失或是没有自我觉察能力的人,人生往往与消费主义、社会化深深挂钩,又或是感到格格不入,也就是哲学中所谓的“异化”。
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群体,强烈的孤独席卷全身,却不知道如何释放这份难解的情绪。
延伸阅读相关研究:《情绪长久压抑,会改变人类基因?》
根据 The Eurich group 的研究表示,向内观看自己,我们能够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观、想法、感受与行为,甚至是他人认为的优缺点。
这帮助我们与人链接时的自我更加真实,强化联系的枢纽
真实生活相对会更踏实
尽管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有限,却能从大量的主观切角累积,进而接近客观。
能够较为同理在完全不同身份背景下的人,所展现的性格差异,并且更好的维持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局限别人一定是怎样的人,也不容易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在他人身上,先入为主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
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的六大好处
一、意识到自己是拥有主导权的
能够适时用划清界线,不会让人有畏惧的感觉,而是柔和的沟通告知对方,这样的行为、表达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并不觉得是对方的错,是因为在乎对方才说出来,同时也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才好。
有许多人会下意识的在被划下界线时,就认为自己犯错了,这往往是由于很少有人主动表达自己、习惯压抑的缘故。
然而,让对方知道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也能拉近这段关系,在相处时更加自在。
二、决策时的意图更加清晰客观
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且也能广纳大家的想法,权衡整体的需要进行决策,而非在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重蹈覆辙,又或是在有限的信息中就果断下出决定,对于日常生活或是决策者而言都大有帮助。
在哈佛商业报就曾经指出,有时高阶主管决策的准确度相較于年资较低的主管更為失準,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以經驗導向行事,缺乏聆聽、覺察與創新的緣故。
三、能从多种角度看待相同事物
光是时间、空间的变化,同样的事物就有了许多改变,又何况人呢?
有句老话說:“变,是永远的不变。”一旦我们能够从越多的视角看待一项事物,对于意外或是全新的建言开放性也就更高,对自我成长也將更有帮助,人们也会因为能够被给予信任而更愿意发言。
四、好好课题分离不受谣言干扰
课题分离,在阿德勒衍生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广为传播。
个体心理学中强调的是将他人的生命议题与自我割捨。如一位受到性侵而迟迟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的人,我们能做到的是完全的关心与陪伴,却没办法将对方一半的痛苦分給自己,甚至拿对方的创伤惩罚自己。
课题分离所要强调的是,尽管人与人之间必定有所联系,我们却没办法透过陪伴克服他人的课题,而对于自我也是一样。
有些人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卑心而开始愤慨,希望透过贬低、羞辱、散播谣言、冷暴力的方式來抬高自己的位置,有時候越是反擊,對方越是覺得自卑感更加強烈。
這時透過課題分離能力的培養,除了能即時劃下界線,尋找專業協助外,也能藉由自我覺察的能力,將傷害壓到最低。
五、与人之间建立更稳固的关系
划清界线、善於表達、勇於照顾他人,同时又能广纳各种意见,自然而然亲和力就提升许多,无需刻意融入人群,在每种情境中都能轻易展现舒适的自己,调适什么时候应该展现怎样样貌。
不会为了逗大家开心,而逼迫自己成为开心果,或是明明被欺负了,却还是忍着不说、回家一个人觉得委屈,却从来不说给对方。
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不仅能够提升与他人的关系,也能提升自我照顾能力。
六、提升对于情绪起伏的控制力
回归定义,自我觉察是一种厘清情绪、感受、想法与信念的能力,越是理解自己,越能够在各种无常中保持平静,对于意外能够随遇而安的面对,或是在当下先行处理事件,事后才好好的释放情绪。
觉察是提升对自我的意识感受度,也可说是对自我的调节。
培养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的三种方法
自我觉察,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有意识培养的能力,这里提供常见的三个方法。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简单练习,但最首要的,是先让自己处于平静的情绪,以免过度自我觉察,反而变成无故的焦虑与忧郁。
一、询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觉得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和朋友聊天时,其他人会怎么想我呢?
寻找信任的人询问,以避免对方本身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此外,多找几个人,以避免相似的生活圈长期累积下来的偏见。
二、撰写生活记录或日记
是否有过怎么好长一段时间,写下来的烦恼几乎都差不多呢?或许是因为忙碌中忘记内心的忧虑一直存在。
问问自己以下问题,更加认识自己吧!
- 今天做了哪些值得感恩的事?
- 今天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 今天一整天下来的感受如何?
- 面对每件事物,我是如何回应的?
- 我的优点是什么才让我存在至今?
- 接下来,我内心有什么盼望吗?
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写的抽象一些,随着时间梳理以及事件的经历,都会越来越清晰的。
三、练习正念 (mindfulness)
正念是需要练习的,帮助你在飘摇不定时再次回归当下,在国内外,正念都已经被作为自我梳理的重要技能,以下分享几个能轻易进入正念的方法。
- 练习深呼吸,使用腹部呼吸,由鼻子到气管、肺部
- 叙述与盘点周遭的所有物件,喊出名字
- 整理目前身处的空间,清洁、拖地
- 随意涂鸦、画画,不用在意成果
认识自己是一条漫长的路
什么是“我”?为什么我是“我”?
这些哲学问题在过往就常常争论不休,而在存在主义中,在我们有意识以前,我们就已然存在,这些问题是后设问题。
选择如何存在、如何活着,则可以通过自我觉察能力的培养而强大。
回过头来问问自己,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呢?还在寻找的路途上吗?很多人都在迷惘中,也沒有完全准备好的一天,但在路途中,总会因为觉察而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 Eurich, T. (2018). Insight: Why We're Not 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 Currency.
- Duval, S., & Wicklund, R. A. (1972). A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Academic Press.
-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W.W. Norton & Company.
- Adler, A. (2007).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Routledge.
- Kets de Vries, M. F. R. (2004). The Leadership Mystique: How to Succeed by Being Yourself. Jossey-Bass.
- Langer, E. J. (1989). Mindfulness. Addison-Wesley.
- Tolle, E. (1997).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Namaste Publishing.